不良贷款高速增长施压银行 证券化推出时机成熟

20.07.2015  13:15

  上市银行日前公布的一季报显示,不良贷款仍成双升态势。这也成为拖累银行盈利的一枚炸弹。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消除不良贷款,可以采取不良贷款证券化形式,而且目前不良贷款证券化所处的历史环境与2006年第一次诞生之时非常类似,不良贷款证券化推出时机已经成熟。

  此前,为了处理高企的不良贷款,国内也曾有过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诞生。

  普益财富研究员钟鸿锐在《不良贷款证券化时机已接近成熟》研报中表示,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扮演的双重角色和承担的双重职能,导致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达到了非常危险的水平,甚至一度超过30%。为了解决高企的不良贷款率给整个银行系统带来的风险,我国从2000年开始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进行了多次剥离,并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来接受处理这些被剥离出来的不良贷款。作为处理不良贷款的一种方式,重整资产支持证券在这个过程中应运而生。

  据了解,这个阶段中诞生的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一共有4单,发行人为接收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规模总计约116亿元。此后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出于对潜在风险的担忧,我国停止了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

  然而在目前经济下行的周期下,不良贷款的高速增长同样给银行施加了较大压力。

  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不良贷款余额为9825亿元,而去年同期则仅为6460亿元,同比增长52%。虽然目前不良贷款率仍然较低,但是如此高的增长速度却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此外,目前我国存在的影子银行中的不良贷款更为严重。钟鸿锐认为,由于监管存在空白以及影子银行自身的风控问题,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内的不良贷款率远远高于商业银行体系,而其中约有22%-44%的不良贷款会转移至商业银行体系。据相关机构估算,这会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贷款最多提高4.3%。“由于商业银行原有的政策性任务已经交给了新成立的三家政策性银行来承担,因此未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将主要靠自身来消化。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下,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率普遍出现下滑,甚至部分出现负增长,如何消化快速增长的不良贷款,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不良贷款证券化则无疑是出路之一。” 钟鸿锐说道。

  银联信分析师、银行业观察家钟加勇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此前为了减少不良贷款,商业银行将不良资产打折拨付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也曾通过不良贷款证券化处理过不良贷款。但他认为,如果商业银行自行做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首先需要有相关政策出台;其次,商业银行必须将不良贷款包进行打折,而不是按照100%的资产形式,或者将不良贷款包装成其余资产,进而把风险转移给投资者。

  “银行做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调整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加速流动性,加快转型,释放资本金,有更多空间做现金产业。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是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一种,从目前的不良资产规模来看,没有到必须做不良贷款证券化的时候。如果经济下行更为严重,再进行不良贷款证券化操作更为合适。”钟加勇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