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专业毕业生成了香饽饽 毕业生人数少 社会需求大是主因
“当初报农学专业特别不情愿,结果没想到现在单位这么重视还可以公费读研。”已经工作半年多的小刘说起当初自己选专业心有余悸。和他一样黑龙江省学农学类和哲学专业的201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高居本科学科门类初次就业率榜首分别为87.78%和95%。在2014界本科毕业生就业统计中显示,当初报考志愿时的热门专业毕业时成了求职的绊脚石,而冷门专业却成了香饽饽。毕业生人数较少,而社会需求较大,是致使一些本科冷门专业就业不冷的原因。
报考时挺欢喜 毕业了找工作成了问题
"我喜欢媒体行业,所以高考的时候就选择了新闻传媒专业,并且从大二开始就在媒体单位找实习。”被同学笑称“文艺女青年”的王伟嘉回想自己当年高考时选择广播电视新闻这个专业感叹说,那时是源于自己心底的东西,“看到新闻里记者为某个群体某个事件发出自己的声音特别羡慕,我觉得记者不是伟大而是需要”。
王伟嘉曾在报纸、电视台等三家媒体实习过,凭借广博的知识储备,伟嘉在做采访时比其他实习生显得游刃有余,可最终在去年毕业时未能留在实习了近一年的某媒体。"简历投到数不清了,无论是哪个地方的,只要招记者或者相关岗位的,甚至是做企业的宣传工作我都投了简历,可有反馈的很少,大概只有两、三家吧,面试之后只有一家看起来有些眉目。"结果王伟嘉眼睁睁地看着同专业的同学都转了行,伟嘉的媒体梦也被现实一点点蚕食。虽然不甘心,但她不得不考虑换方向。“高考填志愿想着找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可是现在想的就是只要找到工作就行了。"王伟嘉说,同专业的一共有43个同学,可是在传媒行业就业的仅有三四个人,多数都去了外地或是回到了家乡。
和王伟嘉类似,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也都遇到了现实问题。据《黑龙江省2014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统计显示,播音主持、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学等有关传媒的相关专业在“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最低的二十个专业”之列。黑龙江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分析显示,灵活就业主要集中在本科生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等。
哲学学得挺枯燥 工作好找升学容易
“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马哲、逻辑学……十几门课程,学起来看似有些无聊且并不轻松。”黑龙江大学哲学专业辅导员姜学斌告诉记者,毕业生就业率高,特别是近几年,可找的工作也多,国企、公务员、媒体、房地产、企业、教师等各行各业都有,当然也有继续深造的。 “我们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都是三级就业,即读完博士学位后,直接到高校或者科研机构任职。”姜学斌表示,每年哲学专业的毕业生基本都维持在三、四十人左右,本来毕业生数量相对较少,外加超半数学生继续升学,因此就业率就会相对较高。
据了解,黑龙江省高校2014届本科毕业生中,哲学类共有60名毕业生,按照已签约的单位性质流向显示,哲学流向比例最高的是私营民营企业,占 41.18%。黑龙江大学哲学专业2014届共有毕业生37人,其中20人升学,2人选择出国留学,1人参军入伍,1人考取公务员,除了有三、四名同学考当年研落榜,打算继续升学外,其余同学均找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