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地变薄令人忧 缘于“只种地不养地”
编者按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耕地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耕地质量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有关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土壤进行整治,对耕地进行修复,我国耕地保护与治理初显成效。本报选取了黑土地保护、建设用地复垦、农膜污染治理等领域的典型地区进行了调研采访,探求如何在保护中利用耕地,在提高粮食产能的同时兼顾耕地资源环境的农业可持续之路。
阅读提示
黑土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长期以来,我们对黑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得曾经黑黝黝、抓一把能出油的黑土地,如今已疲惫不堪逐渐变薄。如何让黑土地在不影响生产能力的情况下恢复“体力”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伴随农业部、财政部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的启动,记者近日再一次来到东北,探寻黑土地的保护利用之道。
黑土变薄令人忧
原来“插根筷子也发芽”的黑土地如今正发生改变。由于超强度的开发利用,黑土地退化明显。在黑龙江省北安市二井镇自和村,村党支部书记闫中杰挥锹挖开了一块地,不到30厘米,便露出了黄土层。前一段,专家告诉他:“黑土层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平均60至70厘米,下降到平均20至30厘米,并且还在继续退化。”
行车的路途上,记者看到高速公路两旁的坡地、林地很多已经变成了耕地。据介绍,原先的不少大豆田也变为玉米地。吉林省农安县创业村农民姜成辉说,大豆能固氮肥地,过去东北不少农民都习惯粮豆轮作,利于提高土壤地力。但种大豆效益低,每亩纯收益不到玉米的一半,现在大家越来越不愿意种。
“感觉黑土层营养越来越少,不得不多施化肥。现在种6亩玉米,化肥底肥就得600斤,追肥还得500多斤。化肥用量比20年前增加了近一倍。”姜成辉说,如今,粮食产量靠化肥顶着,由于有机肥源明显不足,大部分农田已多年不施有机肥。农民们说,以前的土地土壤层较厚,脚踩上去就像踩在海绵上一样,现在许多地方土壤板结得厉害,踩上去根本看不到脚印。
吉林省黑土地耕地面积达520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成以上。吉林省农委巡视员于文波说,每年流失表层土壤平均可达0.3至0.7厘米,耕层有机质以每年0.1%的速度下降。耕地的犁底层深度已由上世纪80年代的20厘米左右下降到13厘米。土壤的持续供肥能力下降,作物病害发生频率提高。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