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宁县三岔口镇新立村因滩头鱼而驰名

12.06.2014  21:48

   东宁县三岔口镇新立村是一个仅有409户居民的小村落,长长的的绥芬河从村边流过。这些年,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因绥芬河里的一种鱼而驰名。这种鱼叫滩头鱼。

   品滩头鱼美味、赏河水荡漾的小舟渔民捕鱼更成为这个村的一道美景。

   春暖花开

   三色滩头鱼分批到来

   5月20日,记者来到了新立村。一进村里,靠近绥芬河边一字排开分布着6家饭店,这里就是“滩头鱼村”最热闹的集散地。

   村中86岁的常维忠老人告诉记者,绥芬河是我省惟一独自流入海洋的河流,瑚布图又是一条界河,中俄两国以河中心线为界。东宁滩头鱼因盛产于东宁县绥芬河而得名,又名“三块鱼”,是一种生在江里,长在海里的鲤科鱼。它每年春季从日本海逆流而上,游至东宁县绥芬河里产卵繁殖。

   每年的4月间,群山中的小溪便汇流到绥芬河,这时,长在海里的第一批滩头鱼便游出日本海、溯河回游到绥纷河中来产卵,繁衍后代。这第一批鱼的身体两侧各有一条宽宽的桔红色条纹,太阳一照,发出金色光芒,非常好看,所以称为金滩头鱼。第二批滩头鱼5月初到来,体侧条纹是闪亮的银白色,所以叫做银滩头鱼,个头儿也较小,数量亦不多。每条重量也在一斤左右。6月初游来了第3批,这一批不同前两批,个大体肥,数量也多。鱼身条纹浓黑,所以得名叫黑滩头鱼,民间戏称之为“黑大个儿”。三批过后,便戛然而止,再也没有了。

   鱼香远飘

   滩头鱼富了小村庄

   在一片绿树掩映的板房边,是村委会主任张雅琴家的饭店。36岁的吕涵穿着水叉站在水中从鱼笼中筛选着大小不一的鱼,号称“捕鱼队长”的郑师傅手脚麻利地收拾着鱼。“呵呵,今天的收成不错,能有个百十条吧,可惜时间太短了,现在轮到他们了。”吕涵站起身子,指着身后不远处水上的一条渔船告诉记者。“你们来的算是好时候,现在还有金滩头。看到鱼身上这条金色的线了吧,阳光下一晃,好看着呢。”

   “鱼来喽……”随着喊声,一手一条大鱼的张雅琴小跑着从河边过来,将鱼递给在厨房忙碌的丈夫吕清涛。鱼入锅,冒起一缕青烟。45岁的吕清涛告诉记者,夫妇二人于1993年在河边第一个开起滩头鱼店,至今已有20多个年头了,效益不错。“当年就是用塑料布简单一围,放几张小桌子,大家吃的就是个新鲜……现在当然不一样了,俺家是这里的乡村游示范店,有500多平方米的地方,能摆30多桌,几乎天天爆满;这几家算起来,滩头鱼的消耗量俺家应该最大。收入么,嘿嘿,从4月初到6月中旬,差不多十五六万吧,过些天别的鱼还有河蟹下来了,能干到上冻,收入好了能到40万。”

   以鱼养鱼

   科学致富更长久

   “可别小看了这滩头鱼,村里的壮劳力现在都加入到捕鱼的队伍中来,过去村里只有5艘小船,现在增加到21艘,捕鱼的人有100多人呢。为啥?增加收入呗。俺们天天排班盼着轮到自己的捕捞日子,不到日子不让下河。”“捕鱼队长”郑常丰整理着捕鱼用具说。

   张雅琴告诉记者,为了既能保护这种名贵鱼的资源,又能捕获尝其美味,东宁县采取了捕捞回头鱼的办法,就是等滩头鱼产完卵回游大海的路上再捕,这样就可以两全其美。

   为此,县政府划出了禁捕期和繁殖区,保护滩头鱼的生存繁衍。据悉,自1987年东宁县建起了洄游类鱼苗放流站,25年来坚持人工放流滩头鱼苗1亿多尾。据统计,目前绥芬河流域洄游鱼类数量比放流前增加了10倍,洄游鱼数量每年呈10%递增。

   “靠着滩头鱼,俺村出名了,大家也富了,但大家也都知道以鱼养鱼的道理,下河都不捕捞小鱼苗。”张雅琴笑着说,“科学致富才能更长久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