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宁多“彩”产业以“特”富农

07.02.2017  18:34

  东宁市一街村农民孙庆财最近可是喜不胜收,2016年出栏优质育肥牛3千多头,收入200多万元。被评为省农民创业之星的他,从一头奶牛起家,十年间建成了拥有千万资产的牧业公司,不仅依靠养牛创业致富,还带动全市百头以上肉牛养殖户达24户。而这个冬天,在东宁像孙庆财这样的农民因为依靠特色种植而尝到了收获和腰包鼓鼓的喜悦。2016年,东宁市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以农民增收为主线,延伸产业链条,通过走以特致富之路,实现了由过去“单打独斗”向产业融合“裂变升级”,构建起“百花齐放”增收格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800元,同比增长12%。 

  做精“”木耳 

  东宁市是全国黑木耳产业最大生产基地和最大集散地,全市80%以上农民从事黑木耳及其相关产业,10万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式创业增收。 

  在2015年的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榜单中,东宁黑木耳以894的品牌强度和433.14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区域品牌第9名。“东宁黑木耳”成为我省唯一、也是全国仅有的6个“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之一。东宁雨润国家级黑木耳批发大市场年交易量占全国2/3,年交易额120亿元,带动就业4万多人。东宁市充分利用这些新动力、新引擎,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直线上升,2016年,全市黑木耳生产规模12亿袋,吊袋棚室5000余栋,黑木耳产值突破36亿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1.5万元。 

  全市已建成4家食用菌科研所、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9个国家级标准化黑木耳示范园区;推广了吊袋耳、越冬耳、元宝耳、节能环保锅炉等新技术、新设备,实现木耳一年四季无空闲生产;引进黑尊、佰盛两个科技型大项目,实现菌种菌包生产模式的革命性飞跃。东宁被评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黑木耳)基地市。绥阳镇成为全国黑木耳第一镇,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十强镇。目前,全市发展培育木耳加工企业22家,年销售收入1.2亿元;废弃菌袋回收加工企业8家,年回收2.6亿袋,年实现增加值2600万元;黑木耳机械加工厂5家,菌包厂39家。 

  做强“”葡萄 

  葡萄及葡萄酒产业是东宁市又一富民增收产业,全市种植面积达到6500亩,为东宁地方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注入了新动力。 

  2005年至今,禄源酒业累计投资5亿多元建成了全省最大的集观光种植、产品加工、展示销售以及旅游休闲“四位一体”的现代冰红葡萄酒庄园,发展成为我省唯一可以生产冰葡萄酒的酒业集团。在其带动下,天隆、金河两家企业相继落户东宁,正在进行酒庄各项相关建设。计划利用5年时间,全市发展葡萄3万亩,年灌装干红、冰酒、蓝莓酒0.6万吨,实现产值14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7000元。 

  葡萄酒产业也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政府协调农户与企业完成土地流转与租赁,农民自愿参与葡萄企业生产,做短工日工资150元,固定上班成为产业工人月工资4000元,实现离土不离乡增收。 

  做大“”林果 

  2016年为东宁市发展林果速度最快、面积最大的一年,其中新增红松2万亩、榛子8000亩。目前,全市红松林33万亩,大榛子2万亩,千亩榛子示范园3个,大榛子面积全省第一;通过林药间作中药材种植1.5亩,果树3.95万亩,为全省最大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市,年产各类水果4.5万吨,产值达1.8亿元,“东宁苹果梨”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东宁镇太平大地榛子合作社采取“企业出资+农民出地“形式,种植基地1060亩,合作农户67户,成立了研发机构,研发出了榛子油、榛子露等系列产品,为当地提供了200个就业岗位。目前,东宁市果树、大榛子等农民合作社有10家、种植大户200户。 

  林果产业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未来5年,全市大榛子和红松坚果林将分别达到5万亩和43万亩,将成为我国沿边最大的林果产业示范基地。 

  做优“绿”精品 

  东宁突出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精品小农业,精中有特、特中有优,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上实现效益最大化。 

  由政府协调、企业运作、农民经营,形成了一条以东宁为起点自东向西的俄罗斯境外农业开发带,开发面积360万亩,占全省境外农业面积半壁江山;农业合作区域由滨海边疆区向俄内陆延伸,合作领域从传统单纯搞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及批发零售等方面扩展。华信农业合作区成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境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拥有耕地面积75万亩,建有11个农场14个种植区,成为中俄农业合作最大平台。全市规模养殖户有146户,规模养殖比重80%。华洋公司在俄罗斯建成优质天然牧场8000公顷,重点养殖牛、鸡,包括奶制品等在内年销售收入8700万元。 

  目前,东宁市正在探索实施水田农业集团化发展模式,东宁水稻将实现生产、加工、销售集团化管理,进一步打响东宁稻米声誉。  (金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