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暖“农”先行 辽宁省东港市建设东北现代农业先行区纪实
东港市位于辽东半岛东部,黄海北岸、鸭绿江口,与朝鲜一衣带水,是一个沿海、沿江、沿边的新兴港口城市,独特的区位及优异的自然条件造就出了东港市特有的种养业环境条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出口草莓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出口贝类质量安全示范区”,这些荣誉的取得是对东港市农业发展水平的肯定。
发展现代农业的脚步不会停息,东港市的目标是要建设成为东北地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行区和特色高效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区。
产业先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春分刚过,东港市十字街镇棋盘村的种粮大户马春龙就开始忙着为育秧苗做准备,一个礼拜的功夫,用于苗床的1000多立方基肥土,像小山一样堆在地里。“现在用水稻育秧机也省事,全自动育秧质量也好。我家有17台插秧机、3台收割机,水稻生产早已实现全程机械化。”马春龙告诉记者,他一家就承包了周边乡镇3000多亩的土地,去年亩产达1500斤,比前年要高300多斤。
东港市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进程,目前拥有各类农机近两万台,农机总动力发展到63.8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其中水稻生产耕种收主要环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8%,位居全省前列。2014年东港市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推进水利农田标准化。在2015年前的5年间,累计投资12.9亿元,实施完成了42座水库除险加固、泵维修改造、灌区和末级渠系改造及土地综合整治等多个农业基础设施项目,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的设施保障。
东港市防洪、防涝、灌溉三大工程体系已初步建成,90%的农田达到沟、渠、田、路统一建设,闸、站、桥、涵、堤全面配套,洪、涝、旱综合治理目标。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5万亩。
正如东港市委书记刘胜军所说,不遇到极特殊天气,下雨可以排出去,缺水可以供得上,东港农业基本改变了靠天吃饭的惯性。
按照《东港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要求,重点建设粮食、草莓、水产三大主导产业和畜牧养殖以及休闲农业,制定优质水稻、特色草莓、精品渔业等相关产业示范区建设规划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整体推进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的一栋看似普通的大棚内,不但展示了30多种草莓新品种,还运用了立体式栽培、自动温控系统、植物生长调节灯、秸秆反应堆、疏花疏果等十几项草莓种植新技术。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姜兆彤向记者介绍说:“东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草莓的生长和发育。东港在草莓的生产技术、品种、产量与质量方面在国内领先。”
2013年12月,东港草莓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工作站引入的新优品种“京藏香”经在东港地区试验、示范,表现生育期早、高产、抗病、口感好、耐运输等诸多优点,是日光温室极好的替代品种,该品种有望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
东港市椅圈镇吴家村因为每天发往全国各地的草莓客户较多,顺丰快递在村里的玖玖农场设有快递站。吴家村党支部书记徐岗告诉记者:“玖玖农场从村民手中承包了1000多亩地,建了99栋草莓大棚,统一种植科学管理,带动100多户村民自建200多栋草莓大棚。”
到2014年末,东港市草莓生产面积16.6万亩、产量40万吨、产值42亿元,全市共有草莓种植户4.68万户,从业人数近10万人,农民人均产业纯收入近5000元。东港市成为国内最大的草莓生产和出口基地,是“中国草莓第一县”,也是辽宁省政府首批命名的“一县一业”(草莓)示范县。
2011年6月,东港聘请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首席农业顾问,组建了全省首家助推农业产业发展的院士工作站——东港黄海稻区院士工作站。依托院士专家的技术优势,利用3年时间共研发出港优系列4个杂交稻新品种和3个常规稻新品种,其中“港源97”和“港优1号”分别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平均每亩增产100公斤左右。目前东港市已成立院士工作站5家,进站院士11人。
东港市农经局局长刘作仁向记者介绍说,“十二五”期间,东港市共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300多个,农业新技术200多项。其中草莓生产共引进20余个新品种,推广草莓栽培和培育新技术30余项。水稻生产除从国外引进新品种,还培育港优系列及港育系列等地方优良品种,水稻生产良种覆盖率达到100%。这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农业产业的品牌化和高效化得以提升。
质量先行:提升农业质量效益
“今年出口趋势很好,出口额前两个月同比提高24%。”丹东永明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曲忠国告诉记者。前几年受经济环境影响,公司出口下降,公司调整战略后出口额上升,往年出口额在2000万美元左右,今年预计达2500万美元。
永明食品有限公司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及加工工艺,通过严谨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控制整个生产流程,生产的产品受到国外客户的青睐,公司出口产品占到近80%的份额,除在自有7000多亩水产养殖场外,还带动周边5万亩水产养殖。
东港市水产加工业已经从粗加工为主转变成了精深加工为主,2014年水产品加工能力达到31万吨/年、加工品总量达到28.5万吨、产值36.3亿元。水产品的加工品种也从原来的冷冻品变成了精深加工品,精深加工量已占全部加工产量的60%,主要品种有真空杂色蛤、冻煮杂色蛤肉、鱿鱼、梭子蟹等深加工产品。
“今年到目前为止,农药备案通过率达到100%。”这是东港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长于立川在4月初向记者介绍的情况。3年前,东港在全省第一家实施了农药产品经营备案制度,农药产品经审查合格通过备案后,方可在本行政区域内销售,当年通过率才61%。不合格的农药被挡在了东港市的门外,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的生产安全。
东港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机制,成立了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和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构建了市、镇、村、组四级联动质量监管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大米质量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消费者可以根据大米外包装上贴有唯一的质量安全追溯编码,利用语音、短信和网络手段查询所购大米的种植基地、加工场地、生产批次等信息,真正实现了“生产有记录、流向有跟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
在质量的保证下,东港粮食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东港大米远销北京、上海等16个省市和美国、韩国等多个国家,年销售量达7万吨,销售额达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