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前沿】于玲玲高级俄语翻译长成记
于玲玲(左)和她的学生。 黑龙江日报记者刘心杨摄
黑龙江日报记者董新英
同声传译,日进斗金,按秒计酬的高薪职业。于玲玲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高翻,俄语翻译中的塔尖儿人才,口传、笔译样样精通。20余人的圆桌会议,于玲玲一人分饰多角轻松驾驭。
一名高级俄语翻译的成长之路是怎样的?记者采访到于玲玲,请她用30余年的从业经历来诉说。
高翻的成长秘籍
于玲玲1984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俄语专业,毕业后成为高校一名俄语专业的教师。如今,她是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俄语口译方向的硕士研究所导师,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经贸俄语、旅游俄语、俄语翻译等课程。于玲玲说,课堂教学和翻译工作相辅相成,课堂教学给了很大的能量,俄语翻译工作是实际运用,又促进了课堂教学,二者合一才成就了今天的她。
在她毕业的那个年代,社会上需要俄语翻译首先想到的就是去学校找人,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现在。不同的是,随着中俄从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与日俱增,除了高校培养俄语专业学生,已经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专业翻译公司向外输送俄语翻译人才。
于玲玲是最早参加哈尔滨土生土长的盛会——哈洽会的一代人。她向记者回忆道:“我从1991年就开始参加哈洽会,当时是第二届哈洽会,还不像现在这样大型,在博物馆附近举行,可以说,我见证了哈洽会的成长,当然,哈洽会也让我在专业上不断进步。”
于玲玲的高级俄语翻译生涯得益于像哈洽会这样的“高大上”的场合。哈洽会举办了26届,于玲玲参加了25届,每届哈洽会于玲玲都承担着大量的翻译工作,既有同声传译,也有交替传译。此外,于玲玲多次担任俄语大赛评委,并多次获得俄语口语大奖。
高翻的职业修养
一名高翻的长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于玲玲说,想成为高级俄语人才,必须接受专业系统的学习,有专业的俄语知识作为积淀,才能有成为高翻的可能。她说,真正的高翻应该是全科人才,不能将一个翻译仅仅定位在旅游、医疗、艺术、经贸等行业上。一名高级翻译,需要的是良好的语言功底,而不是在于会不会专业词汇。此外,高翻还需要快速的记忆能力、反应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要了解俄罗斯人的语言习惯,你所翻译的语言要像俄罗斯人的母语一样,要让人家听得懂,不能翻译歪了,要不然无法达到顺畅的交流和沟通。
这些年,于玲玲的翻译工作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旅游、医疗甚至是影视等各个方面,每一场翻译工作于玲玲都能得心应手,二十几人的大场子,她一人撑全场担任交替传译,靠的就是多年的积累和专业素养。交谈中,于玲玲说,她从小就喜欢俄语,在懵懂的时候就喜欢听人说俄语,后来将俄语当成了大学学习的专业,现在成了她热爱的职业。虽然每天都在从事俄语工作,仍然觉得需要“充电”,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不断涌现新词和热词,不充实自己不行。2014年,于玲玲还担任了刘德华的翻译,在电影《我的特工爷爷》拍摄片场当翻译。于玲玲说,今年4月1日,这个电影就要上映了,到时候我一定要去电影院看看。打开手机里她和明星们的合照,于玲玲说,高级俄语翻译这个职业很好,不但能够接触各种高端人士,还能追星呢!
高翻的经济观点
在多年的翻译工作中,中俄经贸往来一直是于玲玲接触的重要方面。她说,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中俄经贸往来呈现这样几个节点:上世纪90年代初,中俄的经贸往来主要以易货贸易为主,后来开始走向中俄合资。2010年以后,中俄经贸合作的趋势是俄罗斯来中国寻求投资。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好了,俄罗斯非常愿意与中国合作,有的俄罗斯州政府以政府的名义来“招商”,看中的就是中国这块市场。她说,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和我省建设“龙江丝路带”后,她承接的很多案子都是经贸往来方面的。作为一名高级俄语翻译,于玲玲说,当谈判双方将目光都聚集在你的身上时,你就是中俄交流的大使,当因为你在场当翻译而达成一个合作时,内心很自豪很激动。她说,随着中俄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紧密,翻译人才有更多的机遇,希望俄语专业的在校生能够努力学习俄语专业知识,练就一身真本领,成为一名高级俄语翻译人才,补充高级俄语翻译需求的缺口。
(据黑龙江日报)
编辑:孙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