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疼痛病人5个患腰椎间盘突出症
温州网讯餐馆老板常年站立、弯腰,上周突然出现了严重腰腿疼,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髓核下滑,压迫神经,后经腰椎孔镜微创手术才睡上了安稳觉。昨天,记者从温医附二院疼痛科获悉,如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呈年轻化、低龄化,10个疼痛门诊患者就有5个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不乏中小学生。
餐馆老板的习惯动作让他得病
十多年前,孙先生出国打拼并经营一家餐厅。由于工作性质,站立、弯腰成了孙先生每天必备动作。5年前,他感觉左下肢疼痛,由于时好时坏就没太在意。月初,孙先生回国探亲,突然感觉疼痛加重,走起路来一拐一瘸,大腿的一根大筋像被什么牵拉着吊在空中一样,只能右侧卧位睡觉,且左下肢不敢伸直。
经温医附二院疼痛科CT拍片,原来,孙先生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突出,脊髓明显受压。
“影像片上突出的髓核,就像泥石流下滑一样,压迫住神经,就是大家常说的‘筋’。”温医附二院疼痛科主任占恭豪说。据占主任介绍,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在退行性改变后,再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上周,占恭豪在孙先生左侧腰部开了约6毫米的小伤口,放入椎间孔镜,在电脑屏幕直视下,钳出约10克的乳白色的“泥石流”(突出的髓核)。30分钟后,被压迫的神经得以释放,术后疼痛立刻消失。当晚,孙先生终于以舒服的姿势,踏实地睡了一觉,三天后康复出院。
10个疼痛病人5人患腰椎间盘突出症
“以前39至59岁年龄段是腰椎间盘突出症高发群体;但现在病人呈年轻化、低龄化,29岁以下患者不少,且不乏中小学生。”占恭豪说,年轻学生、办公司白领等都是易发群体。在疼痛门诊中,10个患者就有5人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而长期伏案、长时间保持固定的坐姿、站姿,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因。此外,搬东西、锻炼时扭伤、孩子的书包变重等外力因素也是发病原因之一。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因一字之差让不少市民混为一谈。“前者是一种退行性改变,不是一种疾病,不需要治疗。”占恭豪表示,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不仅要有椎间盘突出的病理改变,还必须有相应神经结构损害的临床表现,疼痛、麻木等具有根性分布的特征。有数据显示30%的人存在腰椎间盘突出,但其中仅有12.5%的人存在腰椎间盘突出症。
占恭豪表示,虽然腰椎间盘突出症不致命,但会致残。市民发现椎间盘突出后就应该进行正确有效的干预,防止继发损害。
一个小动作缓解疼痛
对此,医生提醒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需要注意桌、椅高度,定期改变姿势。职业工作中需要常弯腰动作的人,应定时伸腰、挺胸活动。平时,还应加强腰背肌训练,增加脊柱的内在稳定性,如需弯腰取物,最好采用屈髋、屈膝下蹲方式,减少对腰椎间盘后方的压力。
“人处于俯卧状态,上肢和下肢同时抬起,像燕子飞翔一样;每个姿势保持3-5秒,每次做20组,每天2次,坚持15天,对缓解腰痛很有帮助。”占恭豪表示,已突出的椎间盘不可能“塞回去”,但飞燕操等动作可锻炼腰部肌肉,缓解腰痛症状,可治疗轻度腰椎间突出。
此外,医生提醒市民,上班时不要久坐,尽量少弯腰和负重,平时可多做一些有氧运动,如打羽毛球、练瑜伽等,锻炼腰部肌肉。
编辑:苏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