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地产5月销售环比跌三成手中“地王”拖后腿
原标题:中信地产5月销售环比跌三成手中“地王”拖后腿
中信地产5月销售再缩水手中“地王”拖了后腿
昨日(6月1日),房企5月最新业绩出炉,相比一季度整体低迷的状态,房企上月业绩提升较明显。《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虽然5月多数房企业绩出现上升,但中信地产销售金额仅10.4亿元,环比下滑超三成;其一季度销售金额则同比下滑16%;而公司2014年的业绩甚至环比2013年出现腰斩,且低于2012年、2011年业绩。“下滑”是中信地产近几年业绩趋势的关键词。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去年以来,中信地产缓慢的拿地节奏,以及过去积累的“地王”都拖了业绩提升的后腿,而在这背后,中信地产的整合和转型或是深层原因。
5月销售额环比跌三成
昨日,亿翰智库发布的“2015年1~5月中国典型房企销售业绩TOP50”显示,5月,多数房企的业绩出现明显上升,其中碧桂园业绩环比增幅接近100%,万科环比增长12%,中海、保利、世茂等的业绩也环比上涨7%~8%。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中信地产5月的销售金额仅为10.4亿元,对比4月的15亿元销售业绩,环比下滑超三成。2015年1~5月,中信地产销售金额为59.3亿元,在报告中排名第41,低于绿地、保利、华润、招商等同有央企背景的房地产企业。“5月中信地产的销售额下滑,跟其推盘量、推盘节奏、货色都相关,而且预售证取得的时间、工程进度等都对楼盘销售有作用,影响单月业绩。另外,偏中高端的产品结构,在现在的市场上,去化也相对很慢。”一位与中信地产有合作的研究机构高管对记者说。
不过,就更长期的数据来看,2015年第一季度,中信地产的销售金额为37.8亿元(排名30位),2014年的为45亿元(排名31位),2013年的为63亿元(排名21位),下滑趋势明显。
“因为2013年的市场好,且有延续性,会影响2014年前5个月的成绩,所以去年这个时候的成绩普遍好过今年。”亿翰中国董事长助理陈烨浩说。
不过,考虑随行就市、个盘节点等因素,中信地产业绩依然呈下滑趋势。
从全年数据来看,中信地产2014年213亿元的全年销售业绩,则环比2013年的445.1亿元,惨遭腰斩,排名也下滑21个名次,这一业绩数据甚至低于2012年的236亿元和2011年的255亿元。
土地扩张缺乏积极性
“中信地产业绩持续下滑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缺乏一个比较强劲的营销团队,营销执行效率低下;另一个则是土地扩张方面缺乏积极的进取心。”易居中国研究员严跃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公开拿地方面,今年以来,中信地产除4月份拿下一宗东莞黄江商住地块外,3月份以股权收购方式获得青岛博雅华府项目,鲜有拿地块和项目的消息出现。“中信地产在部分城市的土地储备其实是不足的,这会影响其在此类城市的销售业绩提升。比如中信在东莞的销售业绩就难以提振。”严跃进说,此类城市目前的成交行情总体不错,所以中信错失提振销售业绩的机会。
实际上,在土地市场上,中信地产的土地储备“新病”未解,“地王”旧账也未还。
中信地产于2009年以36亿元的最高总价拿下天津天嘉湖宅地,直至2013年6月才交货,且以不到4000元/平方米的超低价概念打动市场。2010年,中信地产屡次刷新北京大兴区亦庄新城单价纪录,最高楼面价达18000元/平方米,至2012年开盘入市价仅为20000元/平方米左右,但成交量增长仍然迟缓。
激进的“地王”夺取,大幅影响了现金流的恢复,这也削弱了中信地产的销售效率和销售扩张的动力。“实际上,影响中信地产业绩持续下滑的因素很多,转型城市运营服务、尝试PPP模式都可能对销售节奏产生影响。而作为央企,也可能受到中央对央企职责重新安排的影响。”亿翰智库高级分析员魏峰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在这背后,中信整体的战略布局和调整,或许是更深层的逻辑。
在中信集团整合中信地产和中信泰富地产业务的既定任务下,坊间一直流传着各种消息:中信泰富将内地物业资产卖给中信地产,中信地产把优质资产打包注入中信泰富;要么是中信泰富地产业务分拆上市,和中信地产进行IPO。两种方式对中信地产业务的拓展,都会造成影响。“但从央企的逻辑来说,中信地产和中信泰富在内地的业务进行归并,能够实现地产板块规模扩大和业务协同。”严跃进认为,如果成功整合,中信或许能够在地产行业里逆袭,规模有望保持在前五位的水平,股价也可能有明显提振。
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