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亟需改造“投资马车”焕发经济活力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10月17日电 题:中国东北亟需改造“投资马车”焕发经济活力
在铁矿资源丰富的辽宁东部城市本溪,民营企业老板李特一筹莫展:钢铁业产能过剩,铁精矿降价过半,他的铁矿企业半年前就停产了。
“现在货款收不回来,东西卖不出去,几年前扩建的厂房和设备都在闲置,现在背着贷款利息过日子!”李特对此前的投资决策有些懊悔。
和李特一样,随着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东北地区企业投资者普遍感到投资收益递减的压力。而由此带来的投资乏力现象,正成为东北经济增长的拖累。
数据显示,黑龙江省2011年到2013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23.3%,2014年急降至负7.3%,低于全国平均增速20%;今年上半年,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3.30%,同期GDP增速仅为2.6%,排名全国垫底。
以往,投资在拉动东北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自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三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超过30%,增速远高于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从2002年到2012年的10年间,固定资产投资在东北GDP中的比重从30%升至82%。
然而,近年来随着重化工业和房地产业的高增长态势出现逆转,东北以对传统产业为主的投资正陷入边际效益递减的窘境。辽宁省社科院研究员张天维梳理东北三省统计公报发现,2002年,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投入产出比为1:3.28,到2012年,下降到1:1.22,投资效率10年间下降了62.8%。
与这一数字相对应,一些无效投资和半截子工程正在东北集中显现。记者近日走访东北多个市县新建的工业园区和产业新城发现,在不少地方都能看见成片居民楼无人入住,数十层的写字楼盖完框架即遭遗弃。还有一些工厂关门停业,车间内机器设备已有锈迹。
分析人士认为,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东北将在新一轮振兴战略中改造“投资马车”,通过调整投资结构、优化投资方向、转变投资方式和转换投资主体,以重新焕发东北经济活力。
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司长周建平曾表示,东北三省出口变化拉动小,消费又是慢变量,因此支持东北发展仍离不开投资驱动。目前,国家正在研究深化投融资改革,吸引民间资本。
除了调整投资方向,对于“投资马车”主要靠政府和国企驾辕的东北三省而言,转变投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去年8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提出,统筹研究设立东北振兴产业投资基金。
虽然基于国家层面的东北振兴产业投资基金规模尚未确定,但各方对此充满期待,也调动了地方层面设立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基金的积极性。去年10月,平安银行与辽宁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宣布共同设立600亿元规模的振兴东北产业投资基金,还签署了100亿元平安沈机产业投资基金,设立100亿元中德产业园投资基金。黑龙江省省长陆昊近日表示,黑龙江省政府将出资25亿元,引导社会资本设立100亿元规模的“中国制造2025”黑龙江工业投资基金。
以往,中国政府主要采取无偿或低息投入的方式支持东北发展产业。比如推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债资金,下达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重点行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等。
“尽管这些资金在争取时要经过层层审核,但缺乏资本回报方面的要求。”中国社科院一位金融专家表示,这可能是造成产能过剩和低效投资的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产业基金的投资机制更为市场化。大连英飞尼迪基金公司总经理刘永胜认为,产业基金由独立、专业团队运作,根据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自主选择投资项目。这有利于调动投资决策者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对避免资金错配和投资浪费大有助益。
中国政府近期大力推进的简政放权改革,以及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持政策,也在激发东北民间资本的投资和创业热情。仅今年一季度,吉林省就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4149户,同比增长6.81%。辽宁省上半年的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72.5%,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专家认为,应发挥市场配置资本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改革打通民间资本的投入壁垒,激发市场主体的投资热情,让全新的“投资马车”带动东北经济走出低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