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记忆 聆听过往 ——中国唱片总公司抢救和保护民族珍贵文化遗产掠影
中国唱片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唱)成立于1949年5月,是在大中华唱片公司、百代唱片公司、胜利唱片公司等唱片工业基础上发展成长起来的。1979年之前,中唱是中国大陆唯一一家唱片公司。在6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唱接收了新中国成立前的唱片模板和纸质档案,保存有大量唱片金属模板和母版磁带,共有金属模板13万块(其中新中国成立前的模板4.5万块)、母版磁带4.7万条、新中国成立前的纸质档案8万页。录音母版包括各类音乐、歌曲、戏剧等近10万件录音作品,其中有众多优秀的民族文化精品,甚至是独家绝版珍藏。纸质档案包括各类合约、账册、艺术家的往来书信等。这些档案不仅是珍贵的文化宝藏,也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抢救保护 刻不容缓
由于历史久远,加上保存条件有限,唱片模板和磁带受到氧化、脱磁的威胁,一些金属模板甚至出现锈斑、翘曲,录音磁带出现脱磁、变形等现象;纸质档案存在霉变、虫蛀、受潮等现象。抢救这些档案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010年,中唱申报的中华老唱片数字资源库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国家级重点文化项目,该项目旨在抢救与保护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将20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的10万余块唱片金属模板、4万多盘胶带母版的录音,以及相关文字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建立老唱片数字资源数据库,同时将唱片出版业由传统生产的方式向现代数字化传播方式转型。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借助数字化科技手段,实现对老唱片内容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带动音像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以更好的音乐内容和传播方式服务社会。
多措并举 建立资源库
中唱多措并举、积极做好老唱片母版数字化工作。组织专家会议对该项目的技术指标和实施方案进行了深入探讨,确立原则性技术标准,并据此制定了《唱片金属模版数字化复录操作规范》《录音磁带数字化复录操作规范》《中华老唱片数字资源库编目细则》3个规范性文件。清点现有设备,确定需要补充购置的设备清单,修复部分专业采录设备;清点中唱系统各版库所藏母版数量,进行整理、登记,确定需要数字化转换的对象,并按照介质、内容等进行分类。根据工程实施方案,在上海装修了4个唱片模板数字化采录工作室,在北京装修了4个模板磁带数字化采录工作室。培养、建设专业技术队伍。
老唱片母版数字化的工作要求技术人员既要有模拟音频设备操作技能,又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有较高的音频主观评价及动手操作能力。中唱由具有母版处理经验的专家牵头,招聘专业大学生,边干边学,逐渐形成一支专业技术队伍。在数字化采录工程中,由于有些磁带母版出现了掉磁粉、脱盘芯、缠绕变形等现象,金属唱片模版也不同程度受到氧化和锈蚀,有的已发生翘曲甚至镀层剥落现象,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修复处理。目前,中唱已完成母版磁带数字化采录共计1.9万条,唱片金属模板数字化采录2万余面。
中唱充分考虑了未来对数据的编目、存储、检索、使用的需求,采用蓝光存储数据库,并完成媒资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挖掘版库资源,边数字化边整理出版典藏系列节目,陆续整理出版京剧经典《京剧四大名旦》等,形成数十个精品典藏节目。积极扫描老唱片纸质档案。老唱片纸质档案大部分是百代公司的文件,将这些资料分类、登记、归档保存,部分进行数字化扫描。据统计,共整理文档8万页,反映了百代公司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过程。目前,已对所有文档进行了分类登记,并对合同和部分信件进行了扫描。
后续规划 努力前行
下一阶段,中华老唱片数字资源库项目主要有两项工作任务。一是按照工程进度计划,完成全部唱片模板和磁带母版的数字化工作。后续待数字化复制的母版磁带中,变形、脱磁粉的比例较大,机器设备需要不断检修,数字化的工作速度会受到一定影响。2016年年底前,中唱将完成对全部库存母版的数字化任务,拓展老唱片资源库内容,对社会开展服务,承接其他单位模拟音频节目数字化的业务。此外,中唱还将向社会征集老唱片,丰富中华老唱片数字资源库的内容,充分发挥老唱片数字资源库的社会效益,努力拓展数字出版、电子音乐教材等方面的增值业务和商业模式。二是认真做好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完成纸质档案数字化扫描和翻拍,形成数字文件;建立数据库,改善存放物理条件,组织翻译重要文件,加强对外合作,开展相关专题研究。
(本文作者系中国唱片总公司董事、党委书记)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6年1月25日 总第2867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