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中国经济入春暖动之一——动能更迭“强节奏”

02.04.2016  20:18

  新华社北京4月1日专电 题:中国经济入春暖动之一——动能更迭“强节奏”

  新华社记者 傅云威 谢鹏

  在中国经济改革转型的进程中,外界想要对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作客观全面评价并不容易,因为这要求全面把握新旧动能更迭、冷热业态切换的复杂动向。反之,片面分析很容易堕入观察死角,推导出有失偏颇的结论。

  就在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之际,中国经济又传来了利好消息。

  中国国家统计局4月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上月上升1.2个百分点,自去年8月以来首次回到荣枯线以上。

  这一最新利好消息并非孤例。自年初以来,中国经济的暖意,就开始涓涓涌动,渐汇成流。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8%,一改去年全年利润萎缩的局面。前两个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2%,其中工业用电量下降2%,而第三产业用电量激增11.9%。

  相关数据表明,中国政府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开始发挥效用的同时,经济结构正悄然优化升级,这种现象引发外界广泛关注。

  中国问题专家、前日本产业省官员津上俊哉指出,中国面临的最大课题在于如何一方面淘汰“僵尸企业”,另一方面打造替代发展引擎。他认为,中国在培育服务、信息技术领域新兴企业方面已经取得成果。

  津上俊哉说,在新常态下,不能再简单地用增长率衡量中国经济,应当全面审视中国经济冷热不均、新旧并存的局面。

  所谓见微知著,最新数据让外界有机会量化感受中国经济状况,而深入一线亲眼见证中国经济变化的人则有更直观的感受。

  化险咨询亚洲董事总经理安德鲁·吉尔霍尔姆说:“去北方工业地区某个炼钢重镇……你会看到衰退。但看一看江苏某个私营服务业公司的表现,或者走访上海的某个开发园区,你又会看到中国仍然享受着两位数增速。”

  吉尔霍尔姆观察到的这种现象,正体现出中国经济在变革过程中的高度复杂化、多样化特征:对某些旧行业而言,这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对众多新兴产业而言,这是蓬勃增长的黄金期。对“僵尸企业”而言,谢幕的钟声已然敲响,阵痛也许会更强烈;对创新型企业而言,希望的春天已经到来,发展机遇前所未有。

  在本届政府“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政策措施刺激下,中国经济在企稳基础上,日趋走向创新驱动之路,这一新趋势引起观察人士注意。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郭生祥评价说,最新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运行正在企稳,同时在去产能、去库存、激发新增长动能等方面开始取得成效,加之结构逐步优化,就业市场稳定,经济发展具有较好前景。

  美国《世界政策杂志》网站日前刊文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对国内消费、高技术制造及研发的依赖不断增强,研发投资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显著高于欧美水平,这将深刻重塑全球创投市场。

  如今,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旧融合、产业分化、动能更迭的新时代。在此背景下,落伍者清盘出局,创新者赢得更大发展空间,新经济乘势而上,创新合作平台不断涌现,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市场逐步发挥决定性作用。

  为加速中国经济切入新发展轨道,本届政府大力实施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促进简政放权、减负增效。通过改革促进新经济、新业态成长,加速以创新驱动取代要素驱动,以内生增长改变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局面。

  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如今,中国决策层矢志不移促改革,马不停蹄谋创新,不断推出新政策组合。

  本周,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新设一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署推进上海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这无疑有利于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形成新增长点,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固然,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时间。旧行业要升级,过剩产能要退出,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新产业要做大,创新驱动要形成气候,也有待改革政策效能渐次显现。

  如今,中国改革动力强,内需有空间,发展有韧性,创新有手段。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催动下,中国经济必将经历革旧图新过程,从而加速经济肌体的新陈代谢,在激昂谋变的时代,向着更高层级奋力跃升。

编辑:姜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