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特稿-三大关键词盘点2014中国群众体育事业

19.12.2014  13:49

  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深化体育事业改革的关键一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群众体育工作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按照转变职能的要求,加快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即将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的群众体育事业进行了诸多大胆的创新,同时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一:国家战略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进行扶持,强调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活力,力争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觉得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今年全民健身工作的一个头号事件,”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刘国永解读说。“这一《意见》的出台引发了社会的热议,说明这与老百姓的需求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是不谋而合的。”

  “从2013年底到今年,国务院出台的若干文件都涉及到体育,特别是群众体育方面的内容,范围涵盖旅游休闲、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领域,通过具体的量化指标为群众体育工作勾勒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也充分说明全民健身已经成为一种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关注的重要事业。”

  国家体育总局于2014年3月至5月在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浙江省、山东省、湖北省、广东省、重庆市、云南省、甘肃省等地对6-69岁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活动及体质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并与8月6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公布。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20-69岁城乡居民有50.5%的人参加过体育健身活动,比去年增长了1.3个百分点。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全年人均体育体育消费水平达到645元。

  “这些数据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这些目标都是不难实现的,”刘国永说。

   关键词二:转变职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成为媒体上曝光度最高的热词之一。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在群体工作中,就转变职能和简政放权也进行了很多实质性的探索。

  在6月召开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刘鹏透露,目前全国共有体育社团15060个,网络体育组织达到80多万个。

  “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深具认同感、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健身家园,在推动全民健身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声音越来越响亮,”刘鹏说。

  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在组织开展体育社会组织调研的基础上,起草完成《体育社会组织调研报告》,召开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作用政策法规暨试点工作研讨会,明确了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项目、标准、方式、程序以及扶持经费的申请、分配、使用方式,并计划于明年开展试点工作,对建立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机制进行探索。未来中华体育全国总会还计划选取不同类型的国家级体育社会组织进行四类改革试点的工作。

  “通过改革,将更好地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动员社会力量、满足大众需求、承接政府部门转移职能等方面的职责,进一步激发体育社会组织的活力,充分发挥其在开展全民健身、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刘鹏说。

   关键词三:建立试点

  2013年12月31日,国家体育总局与江苏省签署了为期两年的合作协议,双方将相互协作,在江苏省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也成为2014年群众体育工作的亮点之一。

  在这一年中,群体司联合北京体育大学,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成和标准开展研究,梳理出服务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和构成要素,理清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同时,试点探索“一省、三县、一区”立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模式。指导宁夏彭阳县、中卫县,江西省崇义县开展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县创建工作。在北京市东城区“体育生活化社区”成果的基础上,指导其上升为社区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示范区建设。

  “这表明我们政府管理群众体育真正把重点转移到公共服务上来了,不再是简单地去建场地、搞活动,而是从整体上进行布局和谋划,”刘国永说。“试点并不仅仅放在江苏省这样的发达地区,也包括一些欠发达地区,形成一个立体的示范结构,通过解剖典型为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编辑:陈丹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