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为“新常态”下玉米市场导航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要指出“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强大的粮食生产能力和稳定的粮食供应,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仍然是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既对整体农业发展指明方向,也对具体不同品种农产品发展给出细节政策。
玉米品种作为我国三大主要粮食品种之一,一直备受各界高度关注,虽然近年来我国玉米价格不断上涨,对农民种植积极性及种植面积的扩增起到较好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存在高种植成本拖低农民收益、高价格打压生产企业利润效益、高政策干预度限制市场化程度等一系列问题。
进出口———可用而当善用的资源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积极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把握好农产品进口规模、节奏。”随着近两年我国玉米逐年丰产及消费需求增速放缓,国内玉米供应压力呈现上升态势,国内对进口玉米诟病多多,尤其去年以来进口玉米转基因风波,更把玉米进口安全推至风口浪尖。但不可否认,在过去国内供应偏紧的年份,玉米进口确实对国内供应偏紧局面产生过一定缓解作用。
我国玉米进口配额只有720万吨,而目前玉米年产量已经超过2亿吨,即便近几年我国玉米进口数量上升,年进口量也只有几百万吨,因此,不宜过度夸大进口玉米对国内供需格局及价格波动的影响。
此外,中央一号文件中所指“积极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使我们联想到2014年底国家出台的关于上调玉米淀粉、赖氨酸等部分深加工产品出口退税政策,缓解国内玉米供应压力,出口玉米加工产品也不失为一个渠道,即便上调玉米淀粉出口退税后,目前国内玉米淀粉价格仍然无法处于优势地位,但后期不排除国家继续出台政策鼓励刺激其他玉米加工产品出口。
临储政策———想说放手不容易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但对于三大主要粮食品种之一的玉米却并未明确提及。去年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已经开始试点目标价格改革,这更使今年玉米是否继续执行临储收购政策蒙上一层朦胧的“面纱”。
相较于棉花和大豆,玉米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的战略重要性,使其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更需慎重,虽然目前仍在执行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存在一定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玉米价格的上涨趋势,但也确实在保护农民种植收益和种粮积极性、稳定玉米生产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中央一号文件并未明确指出后期玉米价格形成机制来看,政策层面在此问题上仍留有余地,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能确保出台更为安全且行之有效的价格形成机制以前,国家不会轻易终止玉米最低收购价政策,因为这关乎的不只是品种市场,更是主粮安全。
此外,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落实新增地方粮食储备规模计划,建立重要商品商贸企业代储制度”。
这一点或许从侧面更加印证了政策面对于玉米临储收购政策的倾向,去年东北玉米霉变指标普遍偏高,导致大量粮源无法进入国家临储库,吉林等省适时调整收储指标,保证农民手中高霉变玉米卖有去处。
而去年国家对产区新建民营收储库点给予资金补贴,倡导民间资本向代收代储倾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地方粮食储备及商贸企业代储动能政策的提出,使得后期继续执行玉米临储政策的可能性更加凸显。
新物流———创新无处不在
近几年,我国高铁及港口物流快速发展,玉米产销区流通环境获得很大改善,但是传统物流方式带来的高物流成本,仍在制约着行业利润的上升,尤其在临储拍卖或跨省移库集中进行时段,传统物流环境下玉米的南北大迁移更现举步维艰。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快构建跨区域冷链物流体系”、“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为包括玉米品种在内的农产品市场物流指明方向,尤其“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颇具新意,农产品电商交易几乎成为未来玉米贸易不可回避的一大趋势。而就玉米品种而言,与期货交易便于标准品销售相比,发展玉米非标准品的电商交易则更具灵活性,更贴合市场非标玉米的购销贸易。
中央一号文件在新年之初为未来全年农业发展奠定基调、指明方向,既有求稳,更有创新。玉米虽不似小麦、稻谷以作为口粮食用为主,作为三大主粮之一,其行业稳定与发展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