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夹杂体”系“语码混合” 或影响汉语规范

18.05.2015  13:2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些人在写文章或说话时常常夹杂外文,尤其是英文。在百度、知乎等网络社区上,关于中英文“夹杂体”的讨论一直不断。近日,网易新闻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报道,从而引发网友们又一轮的关注和热议。

   中英夹杂成现象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这个project(项目)的schedule(安排)有些问题,cost(成本)偏高。目前我们没法confirm(确认)手上的resource(资源)能完全take(使用)得了。”仅仅两句话中就用了6个英文单词,令网友不禁大呼“还能不能好好说话了”。这可不是网络创作,而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

  刚毕业的大学生小张最近在参加一个面试时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虽然几个面试官都是中国人,但他们说话时总会夹杂着一些英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其中一个面试官问我:‘遇到tough(困难)question(问题)应该怎样handle(处理)’。”小张不明白,为何可以直接用中文说的词却要用英文来代替。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和传播媒介,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人认为中英文夹杂使用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

  然而,对于在外企工作了3年的尤先生来说,这样的情况很正常。虽然母语是中文,但尤先生经常和外国员工通邮件、讨论问题,所以英文交流占据着一定比例。久而久之,有时在说中文时会遇到个别词汇第一时间想不到恰当对应的中文词汇,便直接使用英文单词,于是就习惯了中英文夹杂使用。这样的话语方式似乎已经成为公司隐性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你不说一点英文,你给人的感觉就是不professional(专业)”。

   混合使用看环境

  中英文夹杂使用这一现象在语言学上被理解为“语码混合”或是“语码转换”,即在同一个谈话中使用两种甚至多种语言或语言的变体。这种现象不仅产生在中文与外文之间,外文与外文间也很常见。多数学者认为这是在双语环境或者多语环境下自然而又正常的产物。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一种工具,不同的使用习惯与说话人所处的专业领域以及社会背景有关。网友黄家蔚说,在他所研究的生物学领域,一些英文单词或英文缩写使用起来有更高的效率。比如,用“脱氧核糖核酸”代替“DNA”,或是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代替“PCR”,既不好说,也不好写,反而会给工作带来一些困扰。

  北京师范大学张和友博士认为,在国际化的今天,不同语言的民族交往频繁,使用汉语的人在日常口语中夹带上外语是可以理解的。一些网络热词也有中英夹杂的例子,“你out了”,有“落后”之意,也有“淘汰出局”之意,言简意丰,新颖有趣。语言的交流变化反映着社会的融合发展。

  而在一些不需要使用英文的场合,生硬地将中英文混合使用则显得有些矫揉造作。小蔡的同事都是中国人,但她说也有人习惯于中英文夹杂着说话,如“把这个contacts(通讯录)再update(更新)一下”。她觉得完全没有必要。

   规范用语需加强

  作为一种个人生活习惯,说话夹杂英文无伤大雅。但是在对规范化要求比较高的书面语中,要少用慎用。张和友认为,我们要保持母语书面表达的纯洁性,不要随意中英文夹杂,亦中亦洋。特别是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要保证汉语得到健康纯洁的使用。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苗笑武老师也认为,在正式场合的表达中,应坚持母语的纯正使用,夹杂英语的现象必须得到纠正,否则会伤害中文使用传统,甚至影响到语言文化的传承。苗笑武还认为,当前一些国人对于使用英语存在着思想上的误区,有人认为,说话时夹带英语单词显得时尚,能够提升自己的“档次”和“品位”。这种想法比较肤浅,暴露了自身母语能力的缺失,也是文化上不自信的表现。

  对于中英文夹杂使用的现象,我们既不必如临大敌,也不可掉以轻心。有的场合中英文夹杂使用无伤大雅,有的场合则必须强调使用规范汉语。更重要的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热爱母语,以能够规范地使用母语为荣,从青少年入手,培养母语意识和良好的用语习惯。对此,教育、新闻、出版等部门责任重大,而每一个汉语使用者也要从自身做起。

编辑:陈丹彤
张献忠沉银遗址被确定在四川彭山
  据新华社成都12月27日电(记者童方)记者27Hljnews.Cn
“莱茵”杯钢琴比赛黑龙江赛区选拔赛举行
  黑龙江日报讯(记者潘宏宇)由德国杜塞尔多夫音乐Hljnews.Cn
2015西泠秋拍开槌莫奈作品成交价逾2000万元
  据新华社杭州12月27日电(记者冯源)西泠印社Hlj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