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热”背后的“冷”思考
在夏粮"十一连丰"的大背景下,相比往年,今年的夏粮市场价和托市价均有明显上升。
多年来的托市收购政策稳定了农民收益,成为国内粮食连年增产的重要推动力。但在生产端喜报频传的同时,托市收购困局也日益凸显。
这些问题包括:连续的政策性收储使得大量粮源进入国家库存,造成局部地区仓容紧张;由于粮食托市价一路上涨,不断触及价格的"天花板",逐渐演变出麦强粉弱、稻强米弱的价格格局,粮食市场由此催生出以下三大现象。
首先是粮食加工企业对粮食收购不积极,观望态度明显。由于今年小麦质量普遍较好,市场并没有出现抢购的现象,相反,很多面粉加工企业、贸易商因担心面粉销路不好,对收购持观望态度。
其次是粮食加工行业整体利润萎缩,部分企业开工不足。
再次,受托市政策的影响,国内外部分农产品价格倒挂严重,进口压力加大。数据显示,从2013年11月至今年5月,小麦国内市场价格连续7个月高于进口到岸税后价格,今年头4个月,我国已进口小麦同比增加1.5倍。
单一主体收购产生了仓容紧、收储难等一系列问题。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粮食局副局长宋长生介绍,今年全区小麦收获面积185万亩,预计总产约20亿斤,其中商品粮占60%."自5月30日安徽启动小麦托市收购以来,大都是国家粮食收储企业托市收购。"他表示,在面粉行业不景气的背景下,不少粮食加工企业处于停产状态,由此导致大量粮源进入国有粮食库存,给仓容带来很大压力。
丰收带来的类似"烦恼"在湖北省同样存在。该省粮食局副局长费仁平表示,当前全省国有粮食仓库爆满,仓容紧张,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一旦秋粮集中上市,形势将不容乐观。
费仁平表示,现在的托市价,长期下去肯定行不通。"按理说,粮食价格涨跌并不固定,托市价格却一直在上升。这种办法把粮食市场扭曲了。"未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何去何从?多方认为,应以构建目标价格体系为依托,重新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让政府实现从无微不至的"粮保姆"向抓大放小的"粮司令"转变。
"稻强米弱、麦强面弱虽然保证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带来粮食加工企业利润萎缩、开工不足的问题,容易造成成品粮供应的紧张,最终不利于粮食产业的发展。"中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建议,应推进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
中储粮河南公司有关负责人建议,在目标价格尚未建立和托市收购政策没有退出前,今后应适当放缓托市收购价格涨幅,为目标价格改革留出空间;同时为确保农民利益,可尝试将托市收购价少涨的部分通过其他渠道直接补给农民。
日期:2014-07-17 来源:博亚和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