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师表,谁丢人?谁更“磕碜”?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9月14日电(记者 邹大鹏 )丢人?耻辱!教师节刚过,哈尔滨依兰县高级中学高二十七班班主任冯群超,用近乎疯狂的索礼谩骂和“大为光火”,重重地扇了“师德”一个耳光,也让“为人师表”背后暗藏的“礼风”昭然以示,“送”与“不送”的悖论和恶性循环令人反思。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显然,冯老师自己心中深深的疑惑还没有解开。否则,这样“毁三观”的话是不会从一名人民教师口中“一不留神”迸发出来的:“穷嗖、抠搜的、死德性……一群废物,关键时候咋掉链子呢?那么不是东西呢,谁该你们欠你们……”、“人家别的班老师都买了,咱班没买你说我丢不丢人。十块二十块你们穷不起了……咋那么死性呢?”
丢人不?真丢人!“磕碜”不?真“磕碜”!实在不想在此更多重复冯老师的“雷语”,因为它们对学生内心的伤害不亚于一记伤人伤己的“七伤拳”。在百度中搜索“老师”一词可以发现,这是“尊称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泛指在某些方面值得学习的人”。然而,冯老师值得学习和尊敬之处何在?
其德行,身自正。为师者,本应深晓礼义廉耻,才能教书育人,但这“礼”可绝不是礼品,而是踏踏实实的节操。或有人说,先圣贤师孔子也有“收礼”的记录——“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古代私塾也有设馆收费的旧历,但那都是私人学校为了解决老师温饱,如今的“人民教师”可都是国家供养,何来向学生伸手之颜?
的确,冯老师的言行应予苛责,但更应谴责的却是“送礼歪风”背后的“人情劫”。虽然“人家别的班老师都(给)买了”这句话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却道出了一个公开的秘密——“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教师索礼与官员索贿如出一辙,也是不良社会风气的传染和弥散,对此应予以重拳严厉打击,唯如此才能真正营造风清气正的整体社会氛围。
近年来,教育部门对教师节“收礼”现象督查和惩处通报可谓“动真格”,但三令五申后仍有人以身试法,其根源不仅在于教师队伍中的师德欠缺短板,更有社会力量的推波助澜。 “别的家长都送我不送,孩子不吃亏吗?”“不送怕老师觉得不听话。”相比与家长和孩子的“纠结”,个别老师也很“纠结”——“收吧,违反规定。不收吧,又怕伤了孩子和家长的自尊。”
生活本可以不这么纠结,教师值得尊敬,但一句发自内心的温馨问候,也许比物质上的“狂砸”更贴心。否则,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贫寒学子情可以堪?让社会公正何处安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传承?
大美师爱,大善师德,且行且珍惜吧。(完)(编辑:郭梁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