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保姆”为鱼“接生”14载

12.12.2015  10:50

  过去动辄几百元一条的鲟鱼现如今只需几十元就能摆在市民餐桌上,这其中的功劳要归谁?市农科院水产分院副院长董宏伟带领她的科研团队,用14年时间让各种“高冷”鱼类步入产业化,并成为人们口中的珍馐美味。

  董宏伟,1990年毕业于大连水产学院,主要从事水产养殖新技术的研究。在她眼中,无论什么研究最终都要让老百姓受益,让行业有发展。2001年起,她带领的科研团队针对鲟鱼的繁殖和养殖进行研究。14年过去了,科研初期的艰苦历程还历历在目。每年5月到10月是鲟鱼的繁殖期,也是水产分院最为繁忙的时候。为了保证鱼卵的孵化率,水产分院的工作人员要24小时值班。作为课题负责人,董宏伟在此期间几乎不能休息。“一旦孵化器停摆,十万多颗鱼卵就全闷死了。那一周里我们得24小时监控孵化器运转。”为了让孵化器不停摆,董宏伟整夜守在孵化器旁边。即使回到家,董宏伟也在担心实验室的情况。刚开始课题研究时,董宏伟睡觉都会惊醒,“有时候做梦梦见停水停电了,直接就能吓醒。自己家里的水电气我都不操心,每天就担心单位的事”。

  董宏伟和爱人是同行,忙起来家都顾不上回。“孩子小的时候经常跟着我在单位值班,有时候没办法就把她自己锁在家里。”因为工作太忙,直到女儿上大学,董宏伟才第一次带孩子出门旅游。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现在鱼苗培育技术已经成熟,但董宏伟和同事们还是不能松懈,鲟鱼的繁殖从手术取卵到人工授精都要人手操作,24小时值班是家常便饭。虽然有专门的院长办公室,但几年来,董宏伟出现在办公室的次数屈指可数——她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只有自身做得好,才有资格指导别人。”董宏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