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大豆摇铃遍地金
图为九三农垦金露豆制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腐竹生产现场。 黑龙江日报记者吴树江摄
鲁宏杰 黑龙江日报记者董新英 吴树江
7月,走进“中国绿色大豆之都”农垦九三管理局,规模化种植、组织化生产的豆田尽收眼底,田野处处散发着淡淡的豆香。
每年大豆种植面积达220万亩,九三因“豆”知名,随着产业链的延伸,豆豆生金。
好豆撑起“豆都”
在九三管理局尖山农场第四管理区,一垄三行、大垄种植的大豆田笔直平整。尖山农场场长冯占山告诉记者,以第四管理区为例,631亩大豆机械化播种只需要7天时间。记者看到,地头上有一块牌子,上面清楚地标示出大豆种类、大豆专用品种及种植范围,豆腐豆,豆浆豆……用途不同,地块不同,分类明晰。在田间还有一处比较显眼的装置,冯占山告诉记者,这是一台自动气象站,能够实时收集豆田的温度、湿度、降水等信息,而在地边上高高放置的摄像头就是全程可追溯系统,可以实时将田间数据反馈到“互联网+农业信息”平台上。
九三管理局在全局建设了33个“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实现“生产有记录、产品质量有检验、产品上市有标识,质量安全有追溯”。建立健全保障绿色大豆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实行“种、肥、药、轮、耕、技”六统一,严格执行产地环境条件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全面落实“三减”措施,今年截至目前,化肥、农药投入较上年同期减少了2.5万吨和50吨。
九三管理局局长王晓春说,“有规模才有效益,有规模才有市场。九三现有耕地400万亩,按照玉豆两区或玉豆杂三区轮作方式,每年确保种植大豆不低于200万亩。”“市场上要啥大豆,我就种啥大豆”。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九三管理局大豆种植品种达100多个。选择适销对路的大豆品种,走大豆专用化道路,不断满足油脂、食品、医药等加工企业的原料需求,是九三多年来一直坚持的目标。以“黑河43号”为例,该品种蛋白含量高达41.84%,今年种植面积110万亩,主要用于生产腐竹、豆腐、休闲食品、调味品等,“禹王”、“老干妈”都选择了这个品种签订单。
延伸链条大豆增值
不是大豆收获季节,大豆加工企业仍订单不断。走进坐落于山河农场的九三农垦金露豆制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在腐竹和豆皮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忙着挑起豆皮,制作腐竹,淡黄色的腐竹经过36-48小时的烘干,就可包装成袋。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种每袋300克的腐竹,一天要包装900多袋,不含防腐剂的非转基因高蛋白腐竹出厂价高于市面上同类产品,不愁销路。该公司生产厂长杨文平告诉记者,因为大豆品质好,公司去年刚刚建完投产就引来外埠订单,生产的腐竹、豆皮等豆制品已经销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因为是订单式生产,公司几乎存不下货,每年可加工大豆500吨。
依托资源禀赋,九三管理局努力在大豆种植标准化、大豆种植规模化、大豆品种专业化、大豆加工产业化、大豆产业品牌化上下功夫,不断提高非转基因大豆市场核心竞争力,让非转基因大豆变成“金豆”。目前,全局已拥有13家大豆加工企业,年消化地产大豆30万吨,今年,洽谈扩产或准备新上的腐竹和豆油项目有12个,总投资达1.2亿元。一个以腐竹、豆粕、豆粉、休闲食品等产品为主导的大豆加工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好豆卖上好价钱
优质的大豆原料是走向市场的通行证,许多国内知名大豆加工企业纷纷主动找上门来,闻名全国的贵州“老干妈”企业、山东“禹王”集团等与尖山、嫩江等农场成功对接,实现订单种植。“老干妈”每年在尖山农场以每斤2.2元的价格回收大豆2万吨,而市场上普通大豆每斤还不到2元钱。此外,针对大豆不同用途,种植的品种不同,价格也不同,优质优价,有的品种卖到了每斤2.65元的高价。今年九三管理局订单种植的3000亩专供豆粉、豆浆使用的大豆品种,企业将以每斤3元钱回收,亩效益可达300元,高出普通大豆80元。
“好货还须勤吆喝”。在大豆同质化的今天,如何实现“买好豆到九三”?近年来,九三管理局进一步强化大豆品牌意识,叫响“中国绿色大豆之都”,培育壮大“豆都”品牌,鼓励各加工企业实行品牌化战略,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优质豆类产品品牌矩阵。同时,该局积极借助互联网,实行网络营销,不断拓宽大豆原料及产品销售渠道。加大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力度,建立“局淘”、“场淘”,加快构建“线上销售、线下生产加工”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努力将好豆变成“金豆”。
(据黑龙江日报)
编辑:孙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