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访美:让世界定心之旅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范勇鹏
9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此行无疑承担巨大的历史责任,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相信访问会成功地稳定中美关系,将中美两国的发展带入更健康的轨道,并为世界稳定与复苏产生积极影响。
中欧关系的启示:“临界点”不必过忧
2003年,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关系达到了“历史上最好时期”。那几年堪称是中欧之间的一段“蜜月期”。但是随后,中欧关系迅速下滑,中欧在人权、贸易、军售等领域的矛盾不断涌现,双方的民意也有所恶化,氛围一度令人担忧。笔者当时与许多人一样,认为中欧关系可能进入了难以跨越的门槛,临界点似乎即将到来。然而,随着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西方乃至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蔓延,以及中国经济的一枝独秀,欧洲国家不得不借助与中国的合作来缓解自身的病痛。 中国并未“解决”中欧的摩擦,而是随着发展势头的消长,无意之中巧妙地“化解”了矛盾。
虽然“练好内功”、“打铁还需自身硬”之类的说法已是老生常谈,可是中欧关系这段经历却再一次证明了这种朴素智慧颠扑不破的力量。 国际关系竞争中,高超的外交手段、巧妙的合纵联横等固然重要,对于中国这样体量的大国来讲,自身的稳定和发展显然是第一位的。 中欧如此,中美亦然。
中美关系:中国应有定力
过去一年来,中美关系中也发生了许多令人担忧的变化。美国各界掀起了一场重新认识中国的辩论:一些老牌“中国通”一改多年来的合作姿态,变得有些陌生;年轻一代的智库精英中,也有一些人想以唱衰或批评中国扬名立万;作为中美关系“压舱石”的企业界,不像过去那样强调和气生财;就连参加总统角逐的政客,也有人拿开涮中国来点缀其竞选秀。即使是具有责任感的严肃学者,也不得不直面中国美国是否已到“临界点”这一问题。这种现象在过去十多年中都属少见,可是以中欧关系作镜鉴,却又似曾相识。
这种氛围,自然会感染到中国学界和政策界。中国也兴起了重新思考中美关系的热潮。美国在南海问题、网络安全问题以及9.3阅兵上的姿态和表现,更加剧了中国人对双边关系的前景的犹疑。笔者认为,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但“殷鉴不远”,我们应该从中欧关系的戏剧性演进中悟出一些道理:即 很多时候,矛盾不一定要解决,而是可以超越和化解。 对于中美这样的大国,只要不发生直接的冲突,双边关系的性质最终取决于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某东南亚国家官员曾以“大象打架”来比喻中美。问题是,如果大象能够不打架,那比的就是谁走得稳,谁走得远。这种稳定的局面不仅对于任何一只大象都是趋利避害的选择,对于旁观的其他动物来讲,也是可期待的最佳景象。 作为经历了数千年风霜的文明,中国应该有这样的定力和信心。
关键时刻:习主席访美必有“惊喜”
在当前的关系现状和舆论氛围下,习近平主席的美国之行对中美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这次国事访问将把中国的善良意愿、合作姿态、核心关切和坚定立场直接展示给美国。相信美国的政治家也有能力、有意愿接受这些信号。
中国官方已经释放出会有“惊喜”, 据笔者推测,有可能出现不同层面的惊喜: 在礼仪和接待层面,美方可能会通过一些特别的、乃至“暖心”的安排来烘托氛围,展现合作意愿。在具体议题层面,可能会有一些突破。 当前中美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南海问题已经比较稳定,且该问题是通过盟国而间接牵涉美国,美国在该问题上受内部政治因素的影响较小。鉴于美国的政治制度,没有国内利益关切的都不会是大问题。人民币汇率短期内也不会发生大的摩擦。美国的TPP和TTIP等自由贸易机制和中国的亚投行等地区性措施,目前还缺少开放打通的空间。那么,目前最突出也最有望实现突破的是网络安全、投资协定和气候变化。其中网络安全涉及美国国内民意和企业利益,美国肯定会希望在这方面能达成一定的共识。投资协定对于中美两国企业界都有重大的利益关切,且一旦达成共识,会有利于两国的经济稳定和增长,属互利之举,故双方都有较强的合作意愿。在战略层面,可能双方元首会在不冲突、互利共赢和相互尊重方面达成原则性的共同立场。当然美国有可能不会直接使用中国的话语表述,也许会提出其自己的概念和话语,但辞不害意,大的方向应该是可以预期的。毕竟合则两利,这是利益所向、民心所向、国家安全所向、世界和平所向。
编辑:刘竹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