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催生会展新模式 当传统展会邂逅互联网

15.10.2015  12:10

  增加了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元素,当第二届中俄博览会(第26届“哈洽会”)邂逅“互联网+”时,会摩擦出什么样的火花?从展会本身,到优势农业,再到对俄贸易,无不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

   “互联网+”催生会展新模式

  电商时代,传统会展的交易功能在减弱,第二届中俄博览会(第26届“哈洽会”)如何应对?带着好奇,记者开始了“扫馆”行动。

  进入展厅,你可以通过微信查询准确找到定位的目标企业,来到企业展位前,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扫一扫我们的二维码吧,企业情况一目了然”。“互联网+”催生了会展新模式,建立展会微信平台,将互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融合到展场指引体系、客商查询系统、网上办证、取票、现场体验购物和移动支付中,为展商提供精准的服务。“互联网时代让我们思考怎样更好地服务参展商。”展会组委会寻到了转型升级中的会展业方向。

  随着参展商更多的变成电商进驻展会,使得这一展会更具“互联网+”特色,催生了线上线下互动的会展新模式。

  事实上,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展览业不再停留于过去以线下为主的传统模式上。在“绿农网”醒目的标语下,“网上下单,现场提货”吸引了很多人的驻足。“绿农网”的前身是黑龙江绿色食品展销网,上线以来已经吸引我省200多家绿色农产品原产地的企业进驻,日交易额达到10万元左右。这次精选16家企业参会,重点宣传的是“绿农网”这个销售平台。“展馆变成线下体验店,我们向客商更多推荐的是我们线上的平台,线上平台可以满足买家的更多需求。”绿农网副总经理孟超这样说。

   “互联网+”让龙江优势产业更自信

  不仅展会服务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商家也借助互联网平台抢抓机遇,“我想通过电商平台,改变大家的消费方式,将我们的五常大米卖到全国。”90后小伙左佳斌信心满满地说。据介绍,他们的产品号称“饼肥大米”,用豆饼发酵还田做肥料,是五常御良田水稻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看家”产品,他们通过绿农网把大米销售到江浙一带,最远到海南,客户只需要点击一下电脑鼠标便可轻松买回所需的“绿色大米”,真正享受到现代生活的方便与快捷。“开幕第一天广东客商就订了500公斤大米。前不久绿博会我们也来了,从绿博会到现在通过网络已经发走了7000公斤大米,销售前景非常好。”

  “互联网+农业”的新模式,搭建起了“不见人”的集市,开辟了农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对接新渠道,走出了具有特色的“卖全国”电商发展模式,让我省优势产业更加自信。实际上,享受到“互联网+”红利的远不止90后小伙一人,有人“走出去”,也有人“引进来”。另一位来自牡丹江的电商告诉记者,今年参加展会主要目的就是利用电子商务来招商,目前已有来自俄罗斯和国内其他省市的客商前来洽谈。“效果特别好,这主要得益于互联网元素推广的优势和博览会这个优秀的平台。”电商高兴地说道。

  有人捷足先登,也有人奋起直追。一位首次参会的客商告诉记者,这次来展会算得上给他们“上了一课”。“想打开并做大中国市场,必须要依靠互联网。”他们计划尽快搭建平台,赶上“互联网+”这趟快车。

   “互联网+”升级对俄贸易

  金秋时节,作为中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达俄通”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在展会上,前来展位咨询的客商络绎不绝,项目经理赵海波说,“互联网+”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平台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业态。目前,“互联网+对俄合作”必要性凸显。

  不久前,省商务厅制定出台了“互联网+对俄贸易”专项方案,创新对俄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力争到2020年,打造5个电子商务交易额超亿元人民币的对俄跨境电商平台、10个电子商务交易额超亿元人民币的传统对俄贸易应用电子商务转型企业,培育2个为跨境电商服务的支付平台,建设5个对俄跨境电商边境仓、4个海外仓。这项方案的出台,肯定了率先发展对俄跨境电商的黑龙江商人们。据介绍,“达俄通”通过网络销售月出口额达到100万元左右,进口达到150万元左右,出口商品主要品种为服装、百货、五金家具等,进口货物主要品种为糖果、啤酒、蛋糕等。

  “一带一路”国家跨境电商和“互联网+对俄经贸合作”交流会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代表首次齐聚在一起,进一步探索跨境电子商务合作的新模式,更好地促进“互联网+”在对俄经贸合作中的应用,实现跨境电子商务与“一带一路”的衔接融合与创新发展。

  2981公里的中俄边境线、25个对俄开放口岸、对俄贸易额占中国近1/4……这些数字是从传统对俄贸易转型成对俄跨境电商的强大基础,以“对俄贸易”为方向,加之“互联网”模式,不难得出“中俄跨境电商”的新答案。□黑龙江日报记者马云霄

编辑:谢亚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