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园区":常州创意产业"众创高地"

03.06.2015  12:29

今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席卷而来,各地纷纷出现形式多样的“空间”,从孵化器到园区、从咖啡馆到工位间,“众创空间”成为了一个时髦词。

常州创意产业基地作为全市发展创意产业的核心园区,用了6年时间,完成了600多家创意企业的集聚,形成了以软件与信息服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电子商务、广告新媒体、动漫游戏和创意旅游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以36%的年均增速实现产值飞跃,取得了首批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首批国家广告产业园在内的八块国家级金字招牌。太湖路上、香槟湖边的地标性楼群成为创业圈内的投资热土,这样一个成熟的园区,在“互联网+”时代,要更上一层楼首先需要实现自我的突破。

“把‘互联网+’的思维运用在园区管理上,‘微创新’就是突破的法宝。”基地管委会副主任张南军称,基地通过化零为整的方法,盘活资源存量,实现规模增量,打造创意产业的众创高地。

把零钱、碎钱整合起来,做基金

5月29日,常州市创意产业基地管委会联合中国百兴集团发起的百兴创意股权投资基金正式成立,首期规模1.2亿元。这是创意基地在盘活政府扶持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引导产业发展道路上迈出的新步伐。

今年以来,国务院相继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鼓励财政资金发挥杠杆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新创业。创意基地作为文创领域“先行者”,一直在探索,2011年起,基地管委会每年从市级财政创意产业专项资金划出一部分分别用于“扶改投”、“扶改贷”,在解决园区文创类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方面做出了有益实践。

“与创意产业加速发展的形势和需求相比,资本市场的介入具备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张南军表示,“基地作出了科学合理整合现有政策资金的决策,以期撬动社会资本,搭实搭牢金融服务平台,更好地以‘输血’带动企业‘造血’。”

基金的成立,意味着基地企业有了更多与资本深度对接、融合发展的机会,借由多元化投资机制,优质企业加快了步入收购、兼并、重组程序及整合行业资源、做优做强的步伐。

如今,基地以科技金融服务为特色的立体式服务体系架构也更为稳固。6年来,基地整合构建了科技金融、公共技术、辅助业务、办公环境、社区服务五大服务体系,打造完善了研发与孵化、投融资、会展交易、人才引育、政策与信息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六大产业平台,形成了功能配套、资源共享、运作高效、能够支持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综合支撑体系。

把散地、空地集合起来,做空间

有业内人士指出,建众创空间不是要大兴土木,而是最大限度地盘活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园区、企业孵化器和高校院所等已有的有利条件,让市场力量发挥作用,让有专业化能力的人和社会力量发挥作用,政府则是顺势而为。咖啡馆是当前比较热门的创客空间形式,著名的有3W和车库咖啡,但成功的创客空间,重要因素并不仅限于优美舒适的办公环境,而在于为创业者提供的平台性质服务,包括投资、对接、分享等。

由常州市创意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发起,常州文化科技创意发展有限公司、江苏天乾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参与创办的“龙城创意天乾创客空间”,正是基地充分利用园区现有资源及产业集聚优势“顺势而为”,被纳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体系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

该“创客空间”利用园区C楼下沉式广场及周边区域,拥有3000余平方米的创业孵化面积,与咖啡馆、健身房一体相连,是以“创业投资主题+开放办公空间+创业孵化器”为特色,以创业者、创客、极客为对象的一站式服务机构,除服务于早期企业及徘徊在创业路上的“草根”创业者,还将为止步于项目资金、办公场地、商业信息获取、项目产品展示、人脉网络建立的创业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努力在园区内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让创业咖啡的“香味”更诱人。

把闲置的厂房收纳进来,做分园

目前,常州创意产业基地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面对企业日益增长的用房用地的诉求,基地用“化零为整”的方式,收纳闲置和空余的工业旧厂房,重点建设仓储、物流基地,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完善电商产业生态链,同时把一些能耗高、污染大的工业转为发展创意产业的环保用地,使产业向更为低成本、集约化、高效化模式发展。

据悉,基地于去年7月份建设改造的2万平方米的天和电商产业园,当前入住率已达94%。去年实现5亿元的销售收入,创造出的产业价值呈爆发增长态势,今年4月新增的华冠分园区,已吸引了5家企业入驻。

把品牌、业务整合起来,做输出

“一体两翼是创意产业基地的发展战略,品牌与业务输出是重要手段。”张南军告诉记者,六年的发展,基地积累的八块国家级牌子和600多家企业是输出的资本。

去年,山东、湖北、福建、辽宁、江苏宿迁等地的政府和园区来基地取经或谈合作,面对抛来的“橄榄枝”,基地一方面依托基地各项国家级品牌,输出园区的管理与运营模式,助建一批异地文化产业园区;二是对园内优秀企业的业务进行整合,形成服务合力,承接一批异地的文化项目建设。

目前已有多个项目进入筹备阶段。

 

来源: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