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接供需农产品俏销
桦南县明义乡前合发村的小米远近闻名,村民夏俊清的家庭农场种植的小米、糜子、高粱等有机杂粮挣笔“俏钱”。去年11月,与佳木斯佳天国际“农商网”的一纸协议让夏俊清尝到甜头。“不用出去推销,两个多月就销售了4万斤。”
把夏俊清的经历放大,就是佳木斯农产品搭乘互联网御风起飞,突破市场化困局的现实写照。一面是佳木斯品类多样产量渐增的优质农产品供给优势,一面是国内不断放大的需求空间,实现双方供需对接,佳木斯市委、市政府笃信电子商务这把“金钥匙”。去年,佳木斯出台了《“互联网+农业”实施方案》,试图通过推进“互联网+”行动,激发和释放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让“供给侧”优势更优。
政府主导搭建平台
1月9日,佳木斯大米O2O体验店暨“生态佳木斯”电商平台上线,不到一个月时间网上访问量50万人次,征集会员超过1万人,线上线下销售超百万元。同时,“三江黑土地,一季稻米香”“稻法自然,粮心耕耘”,一句句蕴涵文化气息与地域特征的宣传语成为网上热词。
作为以政府为主导,推动佳木斯大米品牌化、高端化经营的国有企业,佳木斯市时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同时致力于整合地方农副产品和俄罗斯商品资源,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创业园区建设和跨境电子商务服务,目前已形成现场体验、线上订购、物流配送等服务格局。在网上营销方面,创新实行网站平台和微信公众号两种方式,特别是微信公众号推广,没有限制门槛,不需要任何费用,只需动动手指,将推广信息转发到朋友圈,就能成为佳木斯大米产品分销商,并获得利益分成。
去年末,佳木斯郊区与阿里巴巴的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就融入阿里巴巴“千县万村”农村淘宝计划达成共识,目前营造氛围合伙人招募中。双方将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通过搭建区乡两级服务网络,突破物流、信息流的瓶颈,不仅让郊区农民能购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可以让郊区的农副产品通过网络扩大销售范围。郊区工会主席赵立新说,今年计划启动50个村的淘宝服务站建设,未来两到三年,实现全区98个村4个农场的全覆盖。
既有企业转型创新
佳木斯市供销联社依托遍布城乡的网点布局,汇集五县一区及市直“三品一标”和地理标识农产品,在全省供销系统率先成立地方特色产品销售中心。目前,已与80多家企业合作,产品涉及农副产品、山野产品、养殖产品等10余个系列500多个单品,以市区三个体验店批发零售为基础,网上交易、仓储物流、终端配送一体化经营模式已经形成。1月28日,1号体验店琳琅满目的特色商品勾起了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游客李先生的购买欲,李先生还未返乡,内装佳木斯大米、桦南大煎饼、“三姐妹”冷面,价值400多元的邮包已经送到了家。
苏木河的蘑菇、郊区的日本大葱、富锦的独头蒜……,在当地口碑很好,但因无注册标识难以在网上销售。佳木斯市供销联社注册了“扬鞭1号”标识,为这些商品包装上线取得了“上网”通行证。佳木斯市供销联社主任高宇说:“跟上互联网思维创新经营占领市场就是机遇,坐等条件成熟失去先机留给自己的就是挑战。”
大商、大润发等传统商企也纷纷加入到电商行业。桦川县三绿源米业通过大商“天狗网”销售额已达到1050万元。
社会力量积极融入
在政府统筹规划,国企积极运作的大环境下,私企的密集跟进也成为农业互联网+的有生力量,佳天国际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就是其中的代表。这家被商务部确定为黑龙江省2012年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项目之一的私营企业,不再满足于实体店销售模式,从2014年开始斥巨资研发黑龙江省最大农副产品双语电子商务平台系统“农商网”,开创了本地区农产品线上第三方自主交易平台的先河。
目前“农商网”可提供300余种商品,70%来自园区商家,入驻园区的商户可实现线下线上同步交易。除满足国内线上交易外,同时可为中俄百姓进行代购服务,2014年园区申请海关监管场所的批复,减少了对俄出口的中间环节,不但可以节省时间、还能减少装卸次数以及因此带来的果菜损耗,大大提高了对俄出口的时效性。经理崔向宇介绍,企业的目标是打造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线上线下交易平台,为200家电商创业企业、300家涉农企业提供全新产品销售渠道,力争实现交易额4亿元以上,带动相关产业产值15亿元,直接解决就业1000人,增加利税1亿元。
数据显示,佳木斯市已有50余家企业与合作社实现线上销售,并且这种蔓延势头依然强劲。与时代农业建立合作关系的天龙创业孵化中心,为涉农互联网+创业者实现梦想,时代农业为创业者提供实践平台。农村大学生徐双河想开一家销售家乡纯天然土特产品的网店,在天龙创业孵化中心获得了“天使投资”的注资。像徐双河这样的创业者,天龙创业孵化中心开业20天时间里就接待了40个。(丁兆勇记者刘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