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激活基层人大“一池春水”

12.04.2017  10:56

  种植户在黑龙江省五常市收割水稻。 王建威摄于2016年9月25日

  基层人大代表一头连着党委政府,一头连着基层群众。为密切代表与群众的联系,黑龙江省五常市人大常委会近年来创新探索“双联系双报到”制度,全市各级人大代表沉到社区、村屯,走家串户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琐碎事”,打好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牌”,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如今,“行动在基层,履职在基层”已经成为五常市人大代表们的共识,也成为他们履职尽责的缩影。人大代表用“知心”倾听百姓,用“真心”回应百姓,用“暖心”呵护百姓,以扎实的努力践行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群众有所呼,代表有所应

  春回大地,新一季耕作即将开始时,五常市拉林满族镇西黄旗村村民舒文涛找到拉林满族镇人大代表孙国孝,算起了增收账:“去年我把15亩玉米改种了豆角,亩纯收益6500元。今年打算扩大到150亩,能不能挣钱?”孙国孝立即答复说,“只种玉米不行,改种菜最好能提前签订单。我已跟哈尔滨一家药厂谈好了3800多亩的中药材种植合同,你可以尝试种药材。

  在舒文涛看来,人大代表既拥有市场眼光,又了解生产实际,还积极主动为农民找增收致富路,是老百姓的领路人。

  眼下在五常市的城镇社区、农村村屯,1883名各级人大代表走村串户,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百姓诉求。这都源于五常市人大常委会自2011年以来探索实行的“双联系双报到”制度: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每人联系一个乡镇10名市乡人大代表,每名人大代表联系10名选民;每季度组成人员到代表小组报到,每月代表到原选区向选民报到。

  “刚开始只当成笑话一听,没想到养老院真盖上了。”73岁的刘玉地是五常市安家镇兴业村的一名农民,他对五常市人大代表、村支部书记张远春赞不绝口,“我在村里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小楼房,这就是我们的幸福大院。张书记是俺们老百姓的当家人。

  三年前,刘玉地的儿女开始外出打工,他的养老成了大问题。张远春挨家挨户走访了解到,全村像刘玉地这样居住环境差且无人照料的老人不在少数,便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自己出资建养老院,免费让村里的老年人来养老。

  “起初有人看热闹,觉得肯定会黄。但我下定决心的事就一定要干好。”张远春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如今村里的养老院,早上一菜一汤,中午两菜一汤,配备卫生室、棋牌室,为老人们打造舒适的生活空间,让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2015年以来,养老院已经“越来越像样”,已有31位老人入住。

  “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加强人大工作的着力点,才能有效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办实事、解难事,让群众真正看到变化、真正得到实惠。”五常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丁顺说。

  在牛家满族镇兴富村,心直口快嗓门大的马玉华是村里的“明白人”。去年村里13户困难户的泥草房面临坍塌危险,她把情况反映给五常市人大代表、村支部书记刘彦杰,至今已有6户问题得到解决。百姓扭秧歌没场地,她又找到刘彦杰帮着建了个广场。大家夸这位“好管闲事”的马大姐是个能人,马玉华说:“哪是我能?是代表们能。

  据了解,“双联系双报到”制度自2011年实施以来,五常市各级人大代表共联系选民11万人次,收集意见建议23万条,帮助1000多名贫困户解决了切实问题,组织1750名市、乡人大代表回原选区述职,接受选民测评。

  人大代表“下去了”,百姓意见“上来了

  “以前人大代表作为少,都猫腰走,不敢抬头。现在腰板挺直了,敢亮身份,敢于承担。”指着胸前标注姓名和联系电话的代表证,五常镇人大主席张化海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

  真正走进田间、走进车间、走进百姓中间,通过一件件小事、实事的解决,代表们面貌“大变样”,不但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履职能力和“获得感”也明显提升。

  履职中,五常镇人大代表、五常镇远景村党支部书记卢明春了解到,家庭种植水稻收入微薄,农民增收需求迫切。他便组织成立了五常市远景村博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推进水稻种植规模化、机械化,并与一所高校合作,建立起大米产业中心。如今,全村482户种地农户加入合作社,入社率达95%。有机种植的大米每斤价格在20元左右,村民仅靠分红,每斤就可以得到两毛钱。

  利用合作社的收益,远景村成立了多项专项资金,用于突发事件、村民大病重病救治、贫困学生救助、高龄老人补贴发放等,已使用资金达40万元。“成立合作社这样的经济实体,才有能力为百姓谋更多福利。”卢明春说。

  越来越多的人大代表“下去了”,越来越多的百姓意见“上来了”。春节期间,牛家镇人大代表、镇长代江成在基层走访时发现,不少村民对农村操办宴席敛财的现象反映强烈,攀比、铺张、浪费等不良村风有所抬头,给百姓生活带来不少困扰。代江成在核实情况后,组织镇里有关部门联合查封了一些违规举办宴会的“宴会厅”,有力刹住了请客随礼的不正之风。

  “只有到一线去,才能发现坐在办公室里看材料、读文件了解不到的事。”五常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赵星慧说,“双联系双报到”制度建立以来,她每年走访300多户残疾户,帮助他们协调处理各类问题,包括自闭症儿童上学、危房改造、农民工就业等。“每解决一件事,看着群众的笑脸,自己就能幸福上好几天。”在赵星慧看来,群众是沃土,只要在这里精心耕耘,就能够收获自信和快乐。

  多位受访人大代表认为,“双联系双报到”制度之所以能为百姓解决问题,还有一个关键原因,是它在市、县、乡各级之间搭建起了“信息桥”,做到了对各级资源的整合利用,形成了代表履职的“资源库”“智囊团”。

  “过去是自己有多大劲,就办多大事。现在随时能直接和市人大常委会联系,自己办不了的,可以联系上级部门帮助解决。”五常市人大代表、拉林满族镇南老营村支部书记焦守波说,这让代表履职能力明显增强,最终让群众受益。

  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监督实效

  在五常市五常镇崇仁一社区服务中心,五常镇人大代表、社区副主任宋爱丽正在向居民展示人大代表网络管理平台的操作方法。“代表履职的大事小情桩桩件件都记录在这个平台上,这意味着人大工作打通了代表与群众、选民之间联系的‘最后一公里’,跃上了信息化‘高速路’。”宋爱丽说。

  据了解,为确保人大代表与群众联系制度化、常态化,从2017年1月开始,五常市投资90万元打造人大代表网络管理平台。平台设有代表之家、“双联系双报到”、工作制度、法律法规、换届选举、议案建议等8个功能模块,对代表建议评价设定“五星标准”。通过这一平台,群众可以在任意终端随时查询代表电话、履职记录等信息,还能给代表打分。

  “网络搭台让代表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代表们把群众的冷暖疾苦当自己的冷暖疾苦,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办。”五常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金华说,平台的建立不仅密切了代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更是对代表履职的有效约束,激发了代表联系群众、为民履职的积极性。

  为解决监督流于形式、审议意见落空等问题,保证代表在基层发现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五常市人大常委会成立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人事和代表联络办负责人、乡镇人大主席组成的联席会议,组织代表开展视察、检查工作,听取政府专项工作报告,提出审议意见,并把重大事项均列入人代会议程,实行票决制。

  “我们已经连续三年对五常稻米产业发展进行视察,连续两年对旅游产业进行专题调研,对新农合进行执法检查。”丁顺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被动监督到主动监督,从一时监督到跟踪落实,人大成了维护群众利益的“稳压器”。

  以往,依靠常规监督,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有时得不到根本解决。针对这些问题,五常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代表和组成人员开门见山,问主因、问细节、问要害、问责任、问承诺,让部门负责人感受到监督的压力,督促问题解决。

  五常市还建立代表建议办理机制,规定政府部门处理代表建议要做到“六定”,即定办理部门、定分管领导、定办理人员、定办理计划、定办结期限、定督办人员。办理中要做到“三见面”:办前主动和代表见面征求意见、办中深入基层和代表反馈意见、办后和代表见面听取意见。办理标准有“六个不过关”:口头承诺的不过关、不努力解决的不过关、不正面答复的不过关、相互推诿的不过关、代表不满意的不过关、代表测评不达标的不过关。完善监督机制,强化监督实效,人大成了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推进器”。

  同时,为了让更多“隐形”代表现身,“失语”代表说话,“举手”代表管事,实现代表履职常态化,五常市人大常委会提出“一镇一创新、一组一特色”的工作思路,制定人大代表履职考核办法。利用议政日、访民日、接待日、学习日“四日合一”活动,组织代表学习培训、接待选民、履职交流,形成促进代表履职的长效机制。

  据介绍,5年多来,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开展活动4000多次,接待选民2万人次,从不同角度就噪声污染、食品安全等议题提出近百条建议,帮助1000多名贫困户解决了实际困难,同时引进招商项目75个。通过切实解决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人大成了百姓生活的“调节器”。

  (原载4月8日《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