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项改革 六大工程]系列解读(十三)
10.01.2015 02:10
本文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吴永清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吴院长,您好,服务经济社会是大学的重要使命,学校以推进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为主线,提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龙江发展的重点任务。为此在我校“五项改革“、“六大工程”中提出了社会服务支撑工程,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社会服务支撑工程”提出的背景。 吴永清: 伴随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高校的期待不仅仅是培养所需的人才,更期望能够源源不断的供给创新性成果,引领和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高校如何让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职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越来越成为地方高校自身生存的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学校审时度势,在六届三次教代会上,将“社会服务支撑工程”列入“五项改革”、“六大工程”的战略部署中,旨在通过“工程”的全面实施,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充分释放我校科技、人才、成果、知识等资源,加强与地方、企业及各类社会组织的深度产学研合作,通过规范化的制度设计,为学校无形资产和研究人员科技创新与智力贡献实现应有价值提供保障,全面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现代大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经过多次会议研讨、修改、完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牵头制定了《社会服务支撑工程实施方案》,以此为统领,全面加强推进我校社会服务工作。 记者:那么“社会服务支撑工程”实施的总体思路与基本目标是什么? 吴永清: 今后一段时期,我校社会服务支撑工程的实施,将紧紧围绕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这一目标,以切实解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及现代大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为主线,以推进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为保障,以实施“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计划、科技服务队伍建设计划、科技成果转化推进计划、科技服务模式创新计划”四项重点任务为着力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推进体制与机制改革,力争用3-5年的时间,为学校建设一支专兼职科技服务队伍,建设一批校内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优秀科技成果转化,实现3-5项重大成果落地产业化,孵化教师领办企业10家以上,力争培育上市公司1家,创新完善科技服务机制与模式,发挥学校科技创新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实现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学校社会影响力、美誉度和贡献度的不断提升。 记者:在总体思路的指导下,“社会服务支撑工程”通过实施哪些重点任务来推动目标实现? 吴永清: 重点任务有四项。 一是搭建科技服务平台。 为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问题,针对目前校内试验示范基地功能不够齐全与完备,长期缺乏稳固的校外产学研合作及成果转化基地,不能满足我校师生实践教学、科研试验、成果转化需要的现状,积极构建以校内试验示范基地为核心区,校外稳固的综合示范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为示范区,分布式服务站为辐射区的三级科技服务载体平台。校内重点建设向阳植物生产、阿城畜牧养殖、幸福动物医药、江北食品工程4个试验示范基地核心区,以此支撑农学、园艺、资环、工程、动科、动医、生命及食品工程等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技术示范,同时进一步强化大学科技园孵化平台建设,为创业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发展新兴科技企业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远程信息化服务平台功能,实现实时远程科技服务与实地服务的互为补充,达到远程监控、咨询、决策的目的,从而形成构建校内“4+1+1”科技服务载体平台的格局,强化我校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需求的能力;校外重点围绕黑龙江省松嫩、三江两大平原示范区建设,侧重不同作物主产区和农业生产规模,选择典型的农业生态区域,由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牵头,协调农学、资环、工程等责任主体学院及地方政府联合共建西部嫩江、中部望奎、东部机械化程度高的建三江和852农场4个稳固的校外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同时,协调园艺、动科、动医、生命、食品等责任主体学院,加强果蔬、牧业、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沿黑龙江省五条高速公路加强分布式技术辐射服务站建设,弥补校内基地辐射面不够,地源生态区单一等不足,增强技术区域生态适应性和示范性,探索建立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进而形成校外基地覆盖全省的辐射网络,推动学校核心区产出的科研成果在校外示范区和辐射区真正实现落地转化。 二是组建科技服务队伍。 为解决学校目前科技推广力量不足,服务区域能力有限,服务不够深入的问题,拟通过组建专兼职科技推广专家队伍和专职科技服务管理队伍的方式,为学校更好地开展社会服务、科技推广、成果转化工作,提供强有力地人才队伍保障。重点建设校内专职推广专家队伍,面向全校选聘,计划5年内设置10-20个专职中高级推广专家岗位;利用3年时间,逐步完善校外兼职推广专家队伍,在学校牵头成立的黑龙江省农业院校科技推广服务联盟成员单位聘请推广硕士导师及推广专家10-20人,在紧密合作县市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农技推广人员10-20人;计划5年内,由校内学科建设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指派人员组建一支100人左右的校内兼职推广专家队伍,主要负责本团队的科研成果推广工作;计划3年内补充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专职科技服务管理队伍达到20人,力争每个学院有1名专职科技服务管理人员。通过这4支队伍的组建,最终为学校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知识宽泛,业务素质精良的科技服务队伍,并牵头带动全省高校服务“三农”的能力。 三是推广转化科技成果。 为全面系统掌握我校科技成果产出和应用情况,加大重点项目跟踪推介力度,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孵化及产业化,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推动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拟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推进计划。建立可实时更新的“项目成果库”和“技术需求库”,随时匹配,实现无缝对接,及时向科研创新团队反馈需求;对技术成熟度高、产业化前景好的苗头项目和成果,进行重点跟踪、项目扶持、资金引导,加大产业化前期培育力度;加强具备产业化成果的宣传推介力度,积极推进与企业、合作社等其他组织的实质性合作,通过技术作价、股权合作、引入风险投资等方式,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我校科技人员携技术成果入大学科技园主要参办或个别领办科技型企业。力争每年落地转化科技成果10项以上。 四是创新科技服务模式。 在搭建平台载体、组建人才队伍和转化科技成果工作中,不断创新实践“大学+地方政府+农户”、“大学+龙头企业+农户”、“大学+合作社+农户”、“教师与学生自主创业”等科技服务模式,逐渐完善不同模式的运行机制,推动以大学为依托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立,通过社会服务支撑工程的实施,最终总结凝练出一套适合北方寒地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科技服务模式。 记者:那么如何保障 “ 社会服务支撑工程“的顺利实施呢? 吴永清: 社会服务支撑工程是全校性的工作,为保障工程的顺利推进实施, 一是 学校成立社会服务领导小组和社会服务工作考评委员会,各学院明确一名院领导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已成立“合作共建与技术转移中心、试验示范基地管理中心、信息咨询与培训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强化执行保障,全力推进校内外基地建设、专兼职专家队伍组建、校地(企)合作、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新型农民培训、远程信息服务与决策咨询等工作的开展;学校已将教师社会服务工作量纳入教师上岗、职称评聘、年终绩效考核、学科团队建设的考评条件。 二是 加强制度保障,已出台《横向课题管理办法》,明确了教师横向科研工作认定标准,对横向合作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相对放宽了经费核销使用范围,调动科技人员主动服务地方、企业的积极性,2014年我校横向课题项目和经费数量较前三年已有了明显增长,达到970万元。为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制定完善了《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和《科技成果产权经营管理办法》,明确了职务发明知识产权归属,突出股权激励,鼓励技术成果作价入股,改革收益分配比例,保证成果完成人利益最大化,让教师光明正大的获得合法收入;为加快校内核心基地和科技队伍建设,保障科技人员基层服务的积极性,制定了《校内试验示范基地运行管理及收费管理办法》、《专兼职科技服务队伍管理办法》和《科技服务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建立了适应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基地平台良性运行的保障机制和考评体系。三是加强服务专项经费保障,学校还将争取政府支持和主动面向市场需求,多方筹措资金,为“工程”各项任务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副校长郑秋鹛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郑校长,吴永清院长对“社会服务支撑工程”的提出背景、实施思路与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条件等方面做了详细解读。那么,从宏观上我们应当重点把握好哪些方面?对各相关的工作您有哪些具体要求? 郑秋鹛 :“社会服务支撑工程”中有三项任务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是重在进行科技服务模式及机制创新。 大学深入开展科技服务的最大障碍是自身科技人力资源有限,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除繁重的科研任务外还承担着教学任务,他们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从事科技服务工作,往往是到基层蜻蜓点水式地培训一下就得赶回学校上课,学校专职科技人员数量少,而农户需要的却是长期性的上门服务。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借力开展深入的科技服务。 我校已在全国率先提出以企业、农垦和地方的科技服务部门、合作社为推广主体,大学为技术依托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理念,推行各推广主体与大学间“和谐组合”协同服务模式,并已付诸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以,通过实施社会服务支撑工程,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实施这一模式各方的责、权、利问题,通过合理、科学、有效的机制,把这一模式进一步做大、做强,只有选对模式,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取得好的服务效果。 二是重在制定有效的校内科技服务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社会及政府现都很渴望大学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长期的强大技术支撑。可是科技服务是一项系统而又艰苦的工作,如果科技服务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到位,很难产生强大的科技服务动力,也很难实现学校以贡献求支持、求发展的愿望。所以,制定有效的科技服务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做好科技服务工作的润滑剂,是实施社会服务支撑工程的关键策略。这需要学校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不断完善教师科技服务的机制,引导教师掌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开展有效的应用开发研究,鼓励投身于科技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教师安心开展这一事业,同时培养更多富有创业能力的人才,增强我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性。 三是重在加强试验示范推广基地的建设。 教学、科研发展需要良好的沃土,对于农业类大学来讲,试验示范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同等重要,因此,社会服务支撑工程首先要加强我校向阳种植业试验示范基地、阿城畜牧养殖基地、幸福动物医药基地、江北食品工程基地、大学科技园等的建设,更好的支撑农学、园艺、资环、工程、畜牧、动医、生命、食品等学院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此外,还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使科学研究得以延伸,更接地气地服务于生产和市场,使创新创业人才有更好施展才华的平台。我校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处于第一积温带,在向阳种植业试验示范基地产生的科研成果大多只适于第一、二积温带,所以大多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也集中在这一区域,很难遍布全省。因此,社会服务支撑工程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在三、四、五积温带和特色产业发展区域建立长期稳定的试验示范基地,合理地战略性布局,使在我校自身核心基地产生的“苗头性”技术,在这些外围基地进一步去完善区域适应性,使一些不能完全解决生产问题的单项技术创新在这些基地进一步集成创新,使之更能满足需求,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 实施社会服务工程是长期系统的工程,重在有计划地分步实施,每年学校各相关单位的工作,尤其是与地、市、县开展的合作都要落在实处,并在合作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实施方案。 (霍晨光采访报道)本文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10.01.2015 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