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将出台 非首都功能转移提速

20.06.2015  12:19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即将正式落地。

  6月13日上午,北京市委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传达学习《纲要》。此前的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纲要》。受访专家认为,此次北京召开专门学习,意味着《纲要》已经下发至省市。

  在6月8日召开的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河北省省长张庆伟指出,近期《纲要》将正式颁布实施,这标志着协同发展由“顶层设计”阶段转向“全面实施”阶段。“一批专项规划将要出台,一批重要政策将要公布,一批重点合作项目将要实施。”张庆伟表示。

  “现在三地正在系统学习《纲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还得调整与之不一致的地方,因此可能三地自身规划还会有小调整。”有知情人士透露,根据《纲要》,地方也正在修改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2015年工作要点。

   北京将制定产业市场教育等方面详细疏解方案

  有匿名的消息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纲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12个方面:原则和目标、功能定位、空间格局定位、疏解对象、疏解原则方法、人口、重点突破之交通、重点突破之生态、重点突破之产业、创新驱动、统筹发展、体制改革及示范先行。

  日前,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在参加疏解非首都功能工作现场会上透露,北京将统筹好疏解总目标与分领域目标,制定产业、市场、教育、医疗、行政事业单位等疏解方案和目标;“统筹好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选择一批条件基本成熟、具有广泛共识的重点工程先行启动;统筹考虑疏解后土地利用,更多用于绿地建设,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和功能的完善。

  在非首都功能外移中,产业转移一直被认为是京津冀规划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此次重构京津冀区域产业定位的计划,将进一步倒逼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外移。

  具体到产业转移方面,中国社科院城环所原所长、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咨询专家牛凤瑞表示,“环保是公共物品,交通是准公共物品,政府的规划指引特别重要,而产业是营利的非公共产品,属于市场配置资源,政府不可能强制,最终还是市场起决定作用,因此产业转移难度最大。

  记者获悉,由工信部等部门制定的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导目录目前已经定型,或于近期发布。指导目录大致有八类重点产业,需要河北、天津来承接,分别是信息技术、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教育培训、健康养老、金融后台、文化创意、体育休闲。

  谈到《纲要》中的产业转移部分,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博士李峰认为,产业转移对接规划调整的可能性最大。“产业转移与经济体制有很大关联,涉及绩效,也关乎地方经济增长,同时也与财政问题息息相关,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博弈最大的领域。

  据李峰透露,目前京津冀明确了以“一核、两城、三轴、四区、多节点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一核指首都核心功能,这是需要进一步优化的;两城指北京、天津;三轴指通过京津、(北)京唐(山)秦(皇岛)、(北)京保(定)石(家庄)三个发展轴来带动周边发展;四区即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西北部生态涵养区和中部核心功能区。中部核心功能区包括北京、天津、廊坊和保定。此外,将有些并非区域性中心的城市纳入形成多节点发展的空间格局。

  李峰认为,在产业转移规划的调整中,相对于集中疏解的产业,诸如物流、批发等层次不高、采取分散疏解的产业,调整可能性更大。

  据了解,在承接北京专业市场方面具备一定基础的保定白沟新城,即将迎来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一行人的考察,他们还将前往河北保定、高碑店考察。

  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表示,在《纲要》错位发展的战略指导下,北京将通过产业和城内非核心功能的转移来疏通城市功能,天津和河北将是承接者,京津制造业和非核心功能由河北来承接。

  有分析人士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势必引来大量基建投资,带动京津冀区域建材、钢铁需求,改善区域内重点企业的供需状况,具体的投资领域包括缓解首都航空运输压力的枢纽性机场项目、区域互联互通的公路等基础项目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的地产项目等。随着基建投资量加大,区域内龙头企业的供需关系将显著改善,过剩产能有望加速化解。在承接产业的过程中,人口的流入以及产业设施升级将助涨当地土地价值、激发住房需求,对地方房地产企业等带来直接利好。

  “一小时交通圈”启动

  京津冀地区交通一体化进程正在明显加快。

  日前,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市协同办副主任刘伯正透露,“京津冀未来要打造以城际铁路为主骨架的交通格局,实现‘一小时交通圈’的目标。”交通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要率先取得突破。京津冀三地及中国铁路总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京津冀城际铁路公司,正在编制整个京津冀地区的城市铁路网的规划。

  刘伯正介绍,京唐城际铁路将在年内开工,京张城际铁路施工难度最大的八达岭越岭段可能近期进场施工。而北京天津间的第二条城际铁路——京滨城际也力争年内开工。即将在今年9月开工的北京新机场航站楼,除了相配套的新机场线外,还计划有另外一条轨道交通线路。目前计划将新机场与老机场——首都国际机场以轨道交通的方式相连,不过方案还处在规划当中。

  5月27日公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当前更好发挥交通运输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意见》明确提出,近期要推进北京新机场建设,推进北京至霸州铁路、北京新机场轨道交通快线等配套工程;建设北京至唐山城际铁路,规划研究天津至石家庄、天津至承德铁路,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

  据专家介绍,周围中小城市进入京津冀城际铁路网的标准是,从任何节点城市出发到北京、天津,通勤时间都在1小时左右。石家庄、保定、廊坊、沧州、邯郸等城市已经接入其中。

  一张贯通京津冀三省市的城际铁路网正在密集铺展开。除了已经建成通车的京津城际铁路和津秦客运专线(天津到秦皇岛)外,京承客运专线(北京到承德)、京张城际铁路(北京到张家口)、京九客运专线(北京到衡水)等线路也已进入规划、探勘或环评阶段。

  国家正在结合三省市的实际情况统一编制更长远的交通规划。按照规划,2020年将形成京津冀9500公里的铁路网和主要城市1小时城际铁路交通圈。北京市交通委目前正在编制未来三年的交通规划,该规划将把京津冀一体化作为重点,结合三地新的产业格局和城市布局调整北京交通网络。

  中金公司研报认为,城际交通上,目前北京和河北各城市间的高铁、动车和公路连接仍然较不发达;京津冀地区货运强度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但客运周转量较低,铁路和公路的客运强度也都明显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有必要进行交通基础设施的一体化规划和补充,来使得整个区域的交通布局更加均衡、合理和便捷。

   斥资59亿元治理大气污染

  6月15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国际研讨会上宣布,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治理“路线图”,即《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中长期规划》将于本月正式启动编制。而今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投入的资金将达59亿元。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介绍,京津冀有望设立生态环境红线,构筑京津冀生态环境共同体。根据主体功能区划,将京津冀划分为禁止开发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五类主体功能区。将区域内生态功能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严格保护,主要包括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红线区、生态脆弱红线区三类。

  具体到大气环境质量控制方面,将北京、天津、石家庄、邢台、邯郸、保定、衡水、唐山、沧州、廊坊划为重点控制区,张家口、承德、秦皇岛为一般控制区,对其中的PM2.5年均浓度等主要污染物划定大气环境红线。在既有治理标准上提高、加严,时间进程上往前延伸。

  北京市环保局协调处处长李立新透露,关于区域协同治污,将研究制定《京津冀空气重污染预警会商与应急联动工作方案》,率先在京津冀,特别是北京、天津、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六市,建立统一的空气重污染预警会商和应急联动协调机制,逐步实现预警分级标准、应急措施力度的统一,共同提前采取措施,应对大范围的空气重污染。

  对于环保与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关系,方正证券表示,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最为脆弱,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最为突出。北京、天津、河北的行政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决定了单一地无法独立解决整个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三地协同发展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唯一途径。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已经启动,环保将成为工作重心,环保产业蕴含巨大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