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人人成才”的梦想——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综述
新华网北京6月22日电(记者施雨岑、吴晶、刘奕湛)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2日发布,标志着新时期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也开启了职业教育发展又一新起点。
回首过往,硕果累累。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不仅为我国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千万家庭送去解决就业、增加收入的民生福音,更为“人人成才”的教育梦想筑就基石。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做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引擎
2012年春天,河南省灵宝市焦村镇南上村村民朱赞平成了灵宝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进乡入村”的第一期学员。他和200多名同乡一道,利用农闲时间学习苹果和食用菌种植知识。几个月后,朱赞平凭着学到的技术,投资20余万元建立制菌种站,一年后便顺利收回成本。
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的职业教育,正在为朱赞平这样的农民开通致富路。
据统计,“十一五”以来,近500万农村劳动力接受了职业院校的送教下乡和实用技术培训,迅速成为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生力军。
同期,我国职业院校年均培训进城农民工2000多万人,累计有4000多万农村新生劳动力在接受职业教育后进入城镇工作,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带技能转移。
“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引擎。”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说,在国家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过程中,职业教育还应发挥更大作用。
“十一五”以来,职业院校累计为国家输送近8000万名毕业生,成为我国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以加工制造、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民航、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信息服务等行业为例,近年来一线新增从业人员,职业院校毕业生占七成以上。
打造高技能人才:做教育民生的助推力量
“我已经顺利通过1年的顶岗实习,并且晋升为工艺组组长,每月工资5000元左右,还有很多进修机会。”谈起自己的工作,冉光华尚显稚嫩的脸上写满自信。
冉光华出生在贵州省开阳县宅吉乡保星村冉家寨,父母务农一年的收入只有一万多元,大半都给大姐交了大学学费。初三毕业时,他决定入读当地职业技术学校的电子专业。
“事实证明,人生并不只有考高中、上大学这一条路,只要拥有一技之长,就能自食其力、成长成才。” 冉光华说。
葛道凯指出,教育连着就业、牵系民生、关乎公平。职业教育每培养一名学生,就缓解了一个家庭的就业压力,这也是教育为改善民生做出的独特贡献。
教育部数据显示:近年来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持续向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高于90%,自主创业比例和就业对口率均有不俗表现。
为了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公平、保障民生方面的作用,从2007年起,国家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目前中职免学费政策已覆盖全部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9个省区市全部免除学费。
“中职国家资助体系不仅帮助寒门学子上学成才,也为西部地区增强了教育扶贫的造血功能。”葛道凯说,近两年来,中职毕业生的本地就业率持续上升,每年约有500万农村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实现到城镇就业,而且西部地区正有越来越多的技术技能人才留在本地,直接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搭建人人成才“立交桥”:做改革创新的开路先锋
进入六月以来,一场场热火朝天的“职业技能大比拼”正在全国各地上演。从2008年起,各地职业院校都要派优秀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比拼,不少佼佼者还未等比赛结束就接到企业伸来的“橄榄枝”。
“大赛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葛道凯说,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订单培养等职业教育倡导的理念,正在让职业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
据了解,教育部联合有关行业组建了59个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基本覆盖国民经济所有门类;2010年以来,教育部与有关部门、行业组织联合举办30多次产教对话活动,分行业召开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分类制订相关政策;目前全国已组建职教集团约700个,覆盖100多个行业部门、近2万家企业、70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逾七成中职校和九成多高职校。
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余祖光指出,近年来职业教育在调动多元办学主体积极性,特别是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大胆试验,已经取得较大范围的成功经验。如,初步形成协调用人方、学习者、办学者等职业教育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对于职业教育的公共参与制度,这些都为涉入“深水区”的改革积累了足够的“正能量”。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350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8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一个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立交桥”终将建成。
透过这样一幅蓝图,人们可以想见:改革创新的活力将不断迸发,人人成才的教育梦想将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