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发表我院政治学所副所长许淑萍题为“发挥人才整体效应大胆使用本土人才”的发言

08.06.2018  09:21

          我院我院政治学所副所长许淑萍出席我省“沃土龙江,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座谈会并发言,发言摘编发表于2018年6月6日黑龙江日报第7版。
 

发挥人才整体效应大胆使用本土人才
 

 

          “近年来,我国各地出现了引进‘海归’潮,在人才政策制定上向海外人才倾斜,使得海外人才比本土人才获得更多的公共资源。但经过近些年的实践,由于对培养本土人才重视不够,加之政策、资金过度向海外人才倾斜,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上出现一些偏颇,在实践中并未真正发挥人才的整体效应。”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许淑萍针对如何发挥人才的整体效应,提出自己的看法:“必须转变用人观念,在重视引进海外人才的同时大胆使用我省本土人才。”

          在座谈会上,许淑萍分析了本土人才有其独特的优势,如熟悉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工作环境,并且与当地形成了同生共长的依存关系,有较深的地域情结,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使用本土人才,不仅能节省人才使用成本,还能更好地发挥人才的整体效益。

          如何加强和改进本土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工作?许淑萍给出的答案是完善本土人才培养机制。“近些年,由于盲目的引进人才,出现引进人才‘良莠不齐’的现象,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本土人才的积极性。”许淑萍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完善本土人才的培养机制。首先应该发挥国内教育和科研优势,培养本土人才。其次结合当地特点,按需培养本土人才。以实用为目的,采用多元培养方式,在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面,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的需要定向设置培养专业。解决“训用脱节”问题,可引入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采取“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的方式培养需要的本土人才,使培养更具针对性;也可把各类人才按照专业对口的要求派送到各类学校深造,确保学有所成,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于如何激活本土人才“内生动力”,许淑萍认为首先要“盘活”本土人才,充分发挥本土人才的作用。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加强对本土人才的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知识更新培训。充分利用各类院校和科研机构,定期组织本土人才进修和培训,帮助其更新观念和知识;解决好本土人才用非所学、学非所用的问题,根据人才所学专业、爱好、特长,尽量安排与其专业相适应的工作岗位;发挥离退休人才的“余热”,可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带领青年人尽快掌握专业技能。应对离退休人才分类梳理、建档造册,定期向社会发布离退休人才信息,为用人单位牵线搭桥。另外要“挖掘”本土人才的潜能,做到才尽其用。通过大数据库、大数据平台建立本土人才数据库,随时掌握本土人才相关信息。打破本土人才流动中单位、身份的限制,消除在不同部门、行业和岗位之间的流动障碍,充分发挥其业务专长。还要“激发”本土人才的干劲,提高本土人才的积极性。在科研资助、创业贷款、职称评定、住房补贴、配偶和子女就业入学等方面,在同等条件下使本土人才享受与海外引进人才同等的优惠政策。关心本土人才的工作和生活,切实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人才评价作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方面,对于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许淑萍认为,要改变以往评价标准“一刀切”的做法,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首先在评价维度上,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其次在评价标准上,建立分类评价指标。完善人才评价标准,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建立体现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规律特点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要着重评价其理论创新能力;对于从事应用研究的人才,应着重评价其技术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