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真人秀应该秀出中国风
国内各大卫视的真人秀竞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7月22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明确要对一些真人秀节目进行引导和调控,要坚决抵制这类节目的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虽然没有特别具体的强制性措施,但如同以往一样,总局每一次管理政策的出台都会引起业界和观众的共同关注。新一轮的调控之下,真人秀节目到底怎么走?
综艺节目在拼什么
“有些节目既不攀登正能量的高峰也不触碰负能量的底线,‘有意思’但没意义,收视率虽高但缺少价值引领,有的甚至传播错误价值观或流于低俗,引起舆论批评。”虽然没有明确所指,但《通知》中的这段表述也明显并非无的之矢,让许多人感到颇有余味。
2012年,浙江卫视播出的《中国好声音》点燃了真人秀节目的市场。在此之前,卫视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新闻节目和电视剧方面,但客观来看,这两方面的竞争实际上都是有平台先天决定的资源优劣之分的,而以真人秀为代表的综艺节目自然就成了一个新的切入口。《中国好声音》在当年创下的收视率和广告收入奇迹,让几乎所有卫视都成为“综艺立台”的拥趸者。
《中国好声音》带来的,还有整个社会对“模式节目”这一专业概念的认识:它既包含固有的、统一不变的元素,又包含每期节目中的特定元素,是一个可以在异地、多次“再实现”的配方。2013年,国内节目模式引进出现“井喷”。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大卫视列出了至少30多项节目模式引进计划,随之而来的,则是“一窝蜂”式的引进节目带来的恶性竞争。
近年来,针对以真人秀为代表的综艺节目出现的乱象,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多次出台“限娱令”。虽然这些政策对当时的乱象发挥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促进了国内综艺节目制作水准的提升,但此次《通知》的出台显然说明,又有新的问题出现了——过度依赖引进、同类节目撞车、抄袭、“靠明星博收视”……业内人士分析,这种恶性竞争的出现,反映出其背后商业逻辑强大的驱动力,同时也体现出电视台盈利方式单一为其造就的尴尬处境。
“作为市场主体的电视台必须做到在经济上自负盈亏,对于国内的电视台来说,与收视率挂钩的广告收入是其最主要的盈利方式,因此,电视台都在追求收视率。过去,电视剧是收视率的保障,卫视就‘一窝蜂’买剧,现在,真人秀节目成了拉动收视率的主力,它自然就成了各家卫视追捧的对象。但是,国内电视台本身具有的公共媒体属性显然更重要,一旦这种属性被忽视,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带来的主流价值观缺失,影响是恶劣和深远的。”一位业内人士说。
不靠引进应靠什么
实际上,只要真人秀节目在内容和方式上实现对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同样能对社会发展起到正向积极的作用。但问题在于,为什么当前收视率高的真人秀节目绝大部分都依靠引进?国内电视节目的创新能力到底体现在哪里?
几年前,一位业内人士就曾向记者讲述他在海外电视节目上的见闻:“中国人好像走到哪里都是买买买,不仅是买包买表买黄金,综艺节目也是打批发,甚至还出现了在海外市场上中国公司之间因为竞争哄抬节目价格的现象。”
如果说那时候中国电视节目制播机构的目光还广泛地涉猎全球,那么当下,除了极个别节目外,国内电视台热播的绝大部分真人秀节目则都是以韩国节目为基础的。“韩国市场上的真人秀节目基本上已经被中国的制播机构用光了。”乐正传媒研发咨询总监彭侃说。
世熙传媒总裁刘熙晨认为,相对于欧美等电视产业较发达的国家,中国的电视节目制作行业起步较晚。在发展程度上,欧美国家的节目制作已经实现了较高的工业化,每个工序都实现了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而国内电视节目制作两三年前才从小作坊式的模式起步,这是国内电视节目创新和制作水平较低的根本原因。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落后模仿先进、从引进到创新,是任何一个行业都必须遵循的发展规律,电视制作行业也不例外。“过去几年,韩国的电视工业也是从较低水平开始起步,向欧美电视工业学习。在引进欧美节目的过程中,韩国电视行业迅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电视人,从而使韩国电视工业一跃而起。因此,主管部门也应该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中国电视行业更多的耐心。”
但是,在引进节目的过程中学习并不等于简单的模仿和抄袭。比如,韩国老牌综艺节目《无限挑战》在卖给中央电视台后,类似“挑战”的节目就大量涌现;某档明星旅行类节目火了以后,就引来了各种明星旅行;《爸爸去哪儿》(在线观看)火了以后,观众又开始看到各种“爸爸”……
业内人士分析,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电视节目市场不够规范,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引进的节目未经本土化改造。
“在其他国家播出效果好的节目,并不意味着到了国内也会获得相应的效果。节目的本土化是一个必要的过程,这其中,适应国内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和观众的观赏习惯是最重要的。”刘熙晨说,不进行本土化的结果必然是节目被市场淘汰掉,前两年曾红极一时的“跳水”类节目就是一个例子。
也正因如此,《通知》指出,电视台对引进节目模式要适度控制数量,要避免过度集中在某一地区或国家,要对引进节目模式进行本土化改造,摆脱对境外节目模式的依赖心理,纠正“一窝蜂”式的盲目引进,对于以合作方式变相引进的现象要坚决治理。“相互抄袭体现的是创新意识上的懒惰,如果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下去,中国电视行业的水平将难以提高。说到底,引进节目只是中国电视工业发展的第一个环节,真正的发展还要靠中国电视人的自主创新。”刘熙晨说。
不看明星该看什么
近两年来的真人秀节目中,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明星正在成为绝对的主角。哪个节目请的明星越多、越大牌,就意味着哪个节目的收视率越高、市场效益越好,这种“靠明星博收视”的思维几乎成了卫视之间竞争的潜在逻辑。
在这种节目培养的观赏逻辑下,一些观众不禁要问,真人秀节目,不看明星看什么?
业内人士介绍,在真人秀节目参与者的选择上,欧美节目和韩国节目明显不同:前者多以普通人为主,后者多以明星为主。在这个基础上,欧美节目通常会赏以重金激励选手,为了增加节目看点,甚至不惜展现色情、人性恶的场面。但显然,这样的节目在东方市场难以符合观众的价值观,这也是韩国节目选择以明星为主,将节目看点从竞争转向明星综艺游戏的原因之一。同样地处东亚的中国,观众的取向自然与韩国类似。
但请明星的价格并不便宜。在《中国好声音》播出前,国内的真人秀节目制作费用都还停留在1000万元以下的水平,《中国好声音》第一季投资却高达8000万元,其中仅几位导师的费用就超过总投入的一半,这正是当年该节目辗转多家电视台都没人敢接手的原因,而该节目每一季的投入都还在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
与室内录制的节目相比,户外真人秀节目的投入更多,场地、设备不仅都要花钱,明星录制节目所需的档期更长,价格自然也就更高。业内人士透露,一些真人秀节目邀请明星的费用就已经占到节目总投入的2/3,近期某位明星拍摄某档节目的费用甚至超过3000万元,一季节目的费用超过亿元对一些电视台来说也变成了家常便饭。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明星的真人秀就活不下去。《通知》指出,真人秀节目要避免过度明星化,提高普通群众参与真人秀节目的人数比例。要摒弃“靠明星博收视”,纠正单纯依赖明星的倾向,不能把节目变成拼明星和炫富的场所,不能助长高片酬、高成本的不良风气。
“好的节目一定不是在于明星有多大,而是在于通过什么样的节目内容设置,引发观众内心的共鸣。”刘熙晨说,“因此,从大的发展方向上来说,综艺节目本来就要以人为本,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到真人秀节目中一定是趋势。”
当然,观众的观赏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业内人士分析,国内真人秀节目从过度依赖明星到以普通人参与为主,还必须经历普通人和明星一起参与的发展阶段。他们认为,目前一些电视台在这方面也已经做出了探索,而总局此次《通知》的出台,将加速国内真人秀节目迈向成熟的进程。
编辑:刘竹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