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报》:鸡西市鸡冠区法院谱好四部曲 带出好作风
鸡西市鸡冠区人民法院院长马宝君在院办刊物《鸡冠法萃》的寄语中写道:人有志,志存高远。鸡有冠,冠绝天下。2016年1月,该院获得全国模范法院荣誉称号后,提出了“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提高,在高起点有新作为”新思路,推出了五化标准和六型法院规划,培育了四种精神,产生了新动能。2017年,该院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被黑龙江省委宣传部评为“龙江楷模”,被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记集体一等功。
敬业曲:光耀法治梦想
2017年,鸡冠区法院开展了“增强责任意识、培育主人精神、提升职业素养、树立模范形象”主题教育活动,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形成了“凝心聚力、人人争优、个个模范”的良好氛围。主题教育活动切实带动了鸡冠区法院实干敬业的奋斗作风,2017年该院共结案6534件,结案率95.35%。
2018年5月2日,晚饭过后,记者来到鸡冠区法院,发现仍然有多个办公室亮着灯。门卫指着班子成员孙雪梅的办公室说:“她患有心脏病,孩子给她联系了北京医院,她好几次都推迟了,现在带着心脏监测器,还这样工作。”
鸡冠区法院班子成员以身作则,白天处理行政事务、开庭审案,晚上还经常在单位阅卷、写文书、改材料。门卫告诉记者,班子成员们办公室的灯亮的最早,关的最晚。
记者来到二楼执行局办公室,书记员宋金茹正敲打着键盘,录着案件数据,同屋的苗亮则装订着卷宗。苗亮是一名司机,看似与订卷工作没有关系,但当记者问起他为何这么晚也来单位时,他说:“今年是基本解决执行难的攻坚年,要打歼灭战,书记员很忙。院里培训书记员,要求我们一同培训。书记员忙不过来,我们就能帮把手。我还协助法官记过执行笔录呢。”
此时,身材清瘦的执行法官翟至宇走了进来,摘下了眼镜,揉了揉发红的眼睛,将一本检查完的结案卷宗递给了宋金茹。翟志宇虽然是一名“80后”,却已带起了一个8人执行团队。2017年,翟至宇结案1093件,是全省法院执行状元。4年里,翟至宇奔跑于全国20余省60多个县市数万公里,啃下执行“骨头案”600余件。有同事问翟至宇累不累,他表示:“我不是‘钢铁侠’,当然累啊!可是案件无小事,尽管工作辛苦,我更觉得快乐!”
鸡冠区法院不只有“钢铁侠”,还有“风妹”。葛新妹是民二庭法官,法院规定8点30分上班,6点30分她就已经到了单位。党组挑选葛新妹担任速裁法官后,同事们经常看到她一路小跑前往审判法庭或者是接待室,她也因此有了“风妹”的雅号。2017年葛新妹审结案件630件,大部分案件都在一天内审结,让当事人在开庭当天便能领取到结案文书。
书记员王思琪在送达文书时摔伤了腿,第二天,丈夫背着她到了单位。庭长责令她回家休息,她却执拗着坐到了电脑前准备庭审记录:“决不能因为我影响案件时效。”
“全体干警披星戴月、负重前行、无怨无悔,靠的就是忠诚于事业的使命担当,靠的就是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马宝君在全市先优典型报告会上作报告时总结说。
工匠曲:筑牢办案基石
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九十九个公平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执法中万分之一的失误,对当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伤害。
为了消灭这“万分之一的失误”,鸡冠区法院积极倡导法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育人的渠道,努力打造过硬文明的司法队伍。该院实施了“统一学、固定学、限时专学、定期会考、奖优罚劣”学习培训机制,组织法官到高校、上级法院学习,请专家讲课,每年练兵考试,着意练就他们一身工匠功夫。
一起涉毒案件中,被告人拒不认罪,负责此案的刑庭庭长肖洪力一头扑到案卷中,努力“抠”明白每一个细节。一连几天,肖洪力都是白天办案,晚上看庭审示范视频,一边记一边思考,一遍下来就要花费5个多小时,整理20多页笔记。经过6个晚上,肖洪力反复阅卷,整理庭审提纲,把握住庭审查证关键,最终让被告人认罪服判。这起案件也成为黑龙江省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经典范例。
随着司法改革推进,鸡冠区法院充分放权于法官,更注重审判精细化管理。从立案到庭前会议、庭审调查、案件裁决和判后答疑,每一个环节都有时间表、路线图和操作规程,每月对文书、卷宗和庭审进行质量评查,评查结果排名并公开通报,计入法官业绩档案。对发回重审、改判和再审等案件建立业务庭自查、评查小组评查、评查委员会复查、审判委员会严格甄别界定四级评查机制,对错误案件一律追责问责。该院以这样严苛的监督管理,倒逼法官树立公正意识、责任意识,多办案、办好案、办公正案。
开拓曲:改革时不我待
2018年5月3日,鸡冠区法院与中国人保财险公司鸡西分公司签订了协议,正式推出了诉讼财产保全责任保险和“执行无忧”悬赏保险制度,利用保险的杠杆效应服务化解执行风险,实现法院、诉讼当事人和保险公司的三方共赢。
面对司法改革,鸡冠区法院作为传
承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奋进者,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这正是他们的又一次制度性探索创新。近年来,该院在案件繁简分流、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立案环节、行政审判、公证参与司法辅助事务五个领域颇有建树,形成了一个个可复制、可推广的“鸡冠方案”,也因此被最高人民法院和黑龙江高级法院确定为五项改革试点法院。
发现先机当机立断,立即学、马上办、见实效,鸡冠区法院一直秉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工作态度。2017年7月,马宝君在云南参加全国法院繁简分流和调解速裁工作培训会时,看到了先进法院交流材料,当即决定前往学习。会议结束那天是周六,同行的人劝他:“咱们第一次来云南,又赶上双休日,休息两天再走也不迟!”
“不行。”马宝君不容分说,直接给院里打电话布置了考察工作,周日下午即赶到了四川眉山。接下来的5天里,马宝君带着人奔四川,到安徽,上河南,进江苏,去上海,共考察了5省市10个中院、基层法院。一天一个省、一天两个院,马宝君白天考察,晚间坐车赶路,并在路上交流总结学到的东西,研究下一站的学习方向。“当时是8月份,南方最闷热时候,每天的气温都在40多摄氏度,不动一身汗,一动湿全身。”同去考察的张宏宇说。
考察回来后,鸡冠区法院改革小组加速调研转化,每天研究改革方案和制度到深夜。每个修改稿只要交到马宝君手上,无论多晚,第二天一早他都会交出审定稿。一个月时间里,鸡冠区法院形成了7本10万多字的制度汇编。汇编刚结束,马宝君就接到通知,到黑龙江高院汇报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改革情况。“汇报会相当于一场面试。马宝君院长每汇报一个专题,就要回答提问,两个多小时回答了20多个问题。省高院认为我院改革有创意、可操作、可复制,当场决定9月末在我院召开全省法院改革推进会。这是我院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见证。”常务副院长张晓勇说。
鸡冠区法院将早改革早受益凝聚成为共识,推出“繁案精审、类案快审、简案速裁、快速执行”审判执行方法,以及“一日内传唤、一周内到庭、一个月内审结”的“三个一”快审方式,取得了45%案件20天审结、52%案件1个月审结,最短审限为1天、最短庭审仅用5分钟的良好效果。
为民曲:提供暖心服务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人民满意”是翟至宇的初心。
翟至宇负责的一起工伤保险争议案件中,申请执行人刘某伤残八级,妻子因病在北京住院急需医疗费,自家房屋被动迁的他只能带着两岁孩子借居在母亲家。而被执行人某煤矿正处于经营困境,资金紧张。
“我一定给你们要回来这笔钱!”面对前来问询案件进展情况的刘某母亲,翟至宇坚定地说。半个月里,他十余次前往煤矿,并做承包单位的工作。最终,煤矿筹钱支付了部分执行款,为刘某妻子治病续上了费用;恢复生产后,又用第一笔利润偿还了刘某。“法官最靠谱,为我们撑腰。”刘某感激地说。
来自人民群众的声音,更加坚定了鸡冠区法院的司法为民理念。“坚持作风建设不走样,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抓起,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马宝君在投给《人民法院报》的一篇文章中写道。这也是该法院践行司法为民坚实承诺的行动写照,为人民群众送来了缕缕司法春风。
为了让群众感受到更多的便利和温暖,鸡冠区法院以打造“五星级”诉讼服务中心为标准改建了总面积1300平方米的诉讼服务中心,拆掉了玻璃橱窗,面对面、敞开式阳光服务。中心建成了导诉服务、诉调对接、智能服务等七大便民服务区,提供免费上网、案件查询、文书打印等一站式服务,让当事人在这里有人问、事儿有人管。
在当事人的家中、百姓的病床前、偏远的田间地头,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都能看到鸡冠区法院法官的身影。为了处理好一起林地承包权纠纷案件,葛新妹徒步走进大山寻找养蜂人。面对飞来飞去的蜂群,这位女法官在养蜂人临时搭建的帐篷内就地开起了庭。驻村调解室、假日法庭、二十四小时法庭、现场法庭、交通巡回法庭等,更是法院为群众定制的暖心服务。
百姓有所难,法庭有所为。远程办案是鸡冠区法院应用互联网推出的便民诉讼服务,“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李某逢人便夸“鸡冠区法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原来,他在一场交通事故中受伤住院,因担心车主转移肇事车辆,就给法院打去电话咨询诉前保全事宜。电话放下没多久,法官就出现在他的病床前,为他办理了手续。
“这是崇尚楷模精神的时代,需要楷模精神的激励。我们要发扬敬业、工匠、开拓、孺子牛四种精神,践行使命担当,坚持庭审实质化、审判规范化、管理科学化、保障现代化、队伍专业化五化标准;拼一意纵横,打造公正、创新、智慧、文明、清廉、公信六型法院,奋力开创新时代鸡冠区法院发展新局面。”马宝君说。
文章出处:人民法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