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发合作社长成记

12.12.2014  14:27

2013年社员年底分红现场

李凤玉

  核心提示

  2010年正式运行的克山县仁发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张”短短4年,流转土地5.4万亩,2638户农民变身合作社社员,年创利润5000多万元。今年8月,一家银行经核准考核,给予仁发农机合作社1亿元的授信额度。

  运营短短4年的仁发农机合作社是如何获得银行青睐的,巨额盈余是如何赚取又如何分配的呢?

  在外来人眼里,松嫩平原北部的克山县农村,冬季几乎没有什么风景,灰和白构成的色调,将道路、村庄、田野粉饰成一派萧杀的景象。乡村道路上没有行人没有牲畜,也鲜有汽车通过,只有远处袅袅升起的炊烟带给人些许生机和暖意。

  大自然给了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猫冬”的福利。

  今天

  5.4万亩耕地  1亿三千万斤产量  带领2638户社员  收入5000多万元

  2014年12月6日,与外面相比,齐齐哈尔市克山县河南乡仁发村仁发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内却是另一番情景。

  在偌大的办公楼里,几十名管理人员正在忙活着。60岁的理事长李凤玉正忙着将玉米、大豆、土豆等样品往车上装,送到省农科院进行鉴定。“眼下大家在忙啥呢?”记者问。“对今年的收入情况进行决算,给社员分红,准备春耕物资。”“这么早就备耕了?”“不抓紧不行啊,马上就过年了,过了年就立春,立春后就该种地了。”李凤玉把五个月后种地的事,说的好像就在后天。他说,“我们现在都把农户改称‘社员’了,听着亲切不?不过这跟过去的人民公社社员有本质区别。那是大锅饭,现在社员相当于股东。”“有多少带地入社的社员啊?地有多少?”“2638户、5.4万亩。”“今年收入怎么样?”“五千多万。”“产量咋样?”“玉米3.2万亩乘上每亩1500斤、大豆1万亩乘上350斤、马铃薯1.2万亩乘上6500斤,你自己算算数就出来了。”李凤玉一边和记者唠着嗑,一边打电话安排这安排那。

  昨天

  当初动员农户入社  请人下馆子还不一定同意

  包扶仁发农机合作社的河南乡党委副书记卢玉文是“看着它长大的”。2009年10月,克山县河南乡仁发村农民李凤玉等7人筹资创办了仁发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仅为农户代耕的1100亩耕地由于地块零散,作业困难,两千万元规模的大农机发挥不了作用。“一年下来赔了187万元。”痛定思痛,李凤玉等7名股东达成共识,发展合作社社员,走“带地入社”的道路。

  2011年春节前,7位股东挨家挨户动员农户“带地入社”,并向农户承诺,凡是带地入合作社成为社员,其入社农田保底价每亩350元,比当时市场价最高高出110元。另外,合作社还承诺社员,入社后,所入社的土地折资相当于投资,可参加年终盈余分红,另外国家补贴的资金产生的效益也由社员平均分配。

  卢玉文说,“开始不好整啊,农民总怕吃亏。动员农户入社我也参与了,你得请人下馆子,那人家还不一定同意呢,有的还得找说和人说情,找中间人担保。”不过,经过努力,当年,入社经营面积达1.5万亩,314户农户成为首批合作社社员。大面积连片作业让大农机充分发挥了效率,当年秋收后一算账,盈余1342万元,社员亩均收益710元。

  仁发村村民任宝亭有42亩耕地,一年的收入也就1万多元。看到乡亲们入社赚了钱,2012年他主动带地入社。像任宝亭这样的社员在2012年增加了908户,合作社耕地达到3.1284万亩。入社当年,任宝亭亩均收益730元,当年收入3万余元。

  卢玉文说,到2013年,合作社取消了入社保底金,实行民主管理,风险共担,盈余共摊。保底金取消后,社员反倒增了一倍,达到2436户,入社耕地也增加了近两千亩。2013年秋后算账,合作社亩均收入922元。

  今年,合作社社员达到2638户,耕地又增加了两千多亩,达到5.4万亩。“一些种地大户和规模较小的种植合作社也成了仁发的社员。

  社员利益第一位  这是合作社发展壮大的法宝

  “仁发合作社发展的根本在社员,留住社员的根本在分配,归根结底,仁发合作社成功的秘诀就是运用好分配这个杠杆,说到底两个字‘舍得’。”作为乡政府派驻合作社的乡干部,卢玉文对仁发合作社的打法看得清清楚楚。他举例说,“2011年秋,仁发合作社第一年动员农户带地入社即取盈利1342万元,除去314名社员的土地保底金525万元还剩817万元。按理说,这817万元分配给7名股东无可厚非,但他们却把这817万元与314名社员进行了第二次分配。

  “去年,合作社在总利润中提取公积金1540万元,占总利润的28.9%,如此之高的公积金提取率,居然没有一个社员反对。”卢玉文说,仁发合作社将公积金按分红比例,记入社员个人账户,视为个人追加投资。这样,不仅社员之间产权关系明晰,而且不同年份也分得很清楚,社员都愿意提取公积金扩大再生产,自己好多分红。目前,仁发合作社已累计提取公积金2800多万元,正常经营基本不缺钱。

  “懂得‘舍得’,能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是仁发合作社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的根本法宝。”卢玉文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到了仁发合作社的希望。

  信誉好家底厚  银行授信1亿元全县独一份

  记者问李凤玉对报道有啥想法和建议时,他问记者,“能不能表扬一下银行?

  今年7月25日,建行黑龙江省分行行长张勤到克山县调研,在对仁发合作社调研中,他感到这家合作社无论管理还是分配机制都非常科学合理,发展后劲十足。经过充分论证,一个月后,省建行给仁发合作社授信1亿元。

  这让李凤玉和股东们万分欣喜。“这1亿元彻底解决了合作社发展受制于资金的后顾之忧,用多少钱,只要不超过1亿元,我们7个股东一签字,电话打到银行,工作人员就会上门办理业务,不出一周钱就到位了。

  这1亿元的授信额度在今年秋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0月初,合作社申请4000万元贷款用于秋收以及粮食加工储存。有了这笔资金支持,仅玉米烘干这一项,仁发合作社就比去年多收入450万元。

  “合作社没有金融资金支持不可能短时间内发展起来。”李凤玉感慨,在克山县,超亿元授信的企业独仁发合作社一家。“现在,上边真重视农业啊!

  为什么仁发合作社能独得1亿元银行授信呢?采访时,中国人民银行克山支行副行长任显富告诉记者,克山县政府拿出50万元支持支行建了一个农村信用等级评价系统,包含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土地数量、农机具情况等几十个项目,可据此对其评分,达到一定等级的经营主体就可享受免抵押担保和降利息的信贷政策。仁发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被评定为最高等级“AAA”,得分也是少见的90分以上。而且仁发农机合作社厚实的家底也给银行授信增添了底气。

  明天

  用3年时间  将绿色有机农产品  搞出个名堂

  “明年有什么计划?”“明年要干的事多啦!”看得出李凤玉的兴趣点被记者戳中了。

  明年,合作社准备扩大绿色有机作物面积,由现在的2000亩扩大到4000亩。另外,粮食烘干能力、仓储能力也要扩大,烘干能力由现在日烘干500吨增加到日烘干1500吨,仓储能力由现在的3万吨扩大到10万吨。

  除此之外,李凤玉表示,仁发合作社还要着手发展养殖业,计划明年养殖2000头肉牛。“利用绿色有机的作物秸秆、绿色有机玉米做饲料,养殖绿色有机的高端肉牛。我的想法是用3年时间将绿色有机农产品搞出个名堂来!

  “省农委主任王忠林曾经叫我号,问‘敢不敢拍胸脯?’我说一定拿出一个敢拍胸脯的产品!”李凤玉感觉,单纯靠种地打粮已经没有什么潜力可挖,而绿色有机食品附加值高,走产业化之路,开发绿色有机农牧产品链条,是做大做强合作社的不二选择。

  本月初,仁发合作社刚刚注册了一家新公司——黑龙江仁发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准备在哈尔滨市郊区流转万亩土地,种植绿色有机农作物。

  “这么好的政策,不干点事白瞎了。”60岁的李凤玉和他的股东们准备大干一场。在他眼里,这片被白雪覆盖的黑土地并未沉睡,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正在大地深处蕴育,希望的种子已经在心中萌芽。

  新闻背景

  根据《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确定的改革试验任务,我省编制了《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实施方案》,重点从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等11个方面细化分解改革试验任务,谋划和设计区域布局、实施路径和方法。

  “带地入社”是我省“两大平原”深化改革,实行合作社经营的一种模式。简单说,就是农民把自己的耕地交由合作社集中经营,农民除了能够保证种地收入外还能参与分红。

  黑龙江今年粮食大丰收,农业合作社功不可没。作为“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核心,合作社带动了土地规模化经营,不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还释放出无尽活力。

  目前,黑龙江各类农民合作社发展到近6万家,家庭农场超过10万个,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下,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发展到近6000万亩,让农民尝到了“粮满仓”的甜头。而一直困扰着农村贷款难的金融瓶颈,在黑土地上也正渐渐消融。文/摄  首席记者  崔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