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起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

13.08.2014  16:53

  今起,哈市市直和各区、县(市)机关在职党员将陆续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市委组织部出台《关于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的实施意见》,以制度化的形式使广大党员干部由“8小时党员”变为“全天候党员”,构建起党员“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新机制,激发党员内在动力,促进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

    党员可就近就便选择报到社区

  “树立党员意识,鼓励和引导党员在8小时以外的社会生活中,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意见》对党员的报到地点和形式未作硬性规定,党员既可就近就便选择到居住地所在社区报到,也可与单位组织一起到单位所在社区统一报到。

  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统一印制介绍信,在职党员持介绍信等证件到社区报到;社区有专人接洽,登记党员基本信息等情况,并向单位提供回执。规定时间内未报到的,单位要摸清原因,督促尽快报到;居住地发生变化和新发展、新调入的党员,也要尽快报到。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后,要将盖有社区党组织印章的《报到回执》带回所在单位,由单位党组织汇总留存。

    社区建信息台账科学设立岗位

  为避免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根据《意见》,社区党组织将统一制定在职党员登记册,建立“一卡两表两册”,即在职党员联系卡,报到登记表、基本情况登记表,工作指导手册、活动纪实手册,详细记载党员的自然情况、服务项目和联系方式,及时掌握党员的现状和动态,对报到党员做到自然情况清、工作单位清、本人特长清、兴趣爱好清、服务意向清,并开展集中定点服务,充分利用社区活动场所及服务设施,设立在职党员工作站、党员群众接谈室和党代表工作室等,组织在职党员轮流值班,提供服务。

  在岗位的设置上,社区党组织从在职党员的职业和特长、社区居民的需求出发,科学设立服务岗位和项目清单,着重设立政策宣传、民情收集、环境整治、治安维护、困难帮扶、文体活动、社会保障等紧密贴近群众、改善民生类别的服务岗位,以满足不同层次群众需求,让居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党的温暖。

    提供“菜单”式“组团”式服务

  据介绍,虽然党员到社区服务在我市已开展多年,目前大约有9万余名党员长期活跃在社区,但服务内容还处于社区治安联防、植绿护绿、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的“初始阶段”。为改变这一现状,《意见》对党员服务方式作了规定:

  ——推行“居民点单、支部下单、党员接单”的“三单制”服务模式,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根据群众个性化需求,制定服务菜单,让党员自主认领、群众自主选择,搞好供需对接,提供精细化服务。

  ——开展“志愿主题”服务。善于掌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工作方法,继续开展党员服务区、党员义务献工等主题鲜明、灵活多样、扎实有效的载体活动。围绕社区中心工作、重点任务、重大节日和群众普遍反映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红色教育、民俗节庆、道德论坛、文明创建以及关心青少年、关爱空巢老人等志愿主题服务。

  ——在社区按照片区、楼院、巷道划分服务网格,把在职党员纳入网格服务团队,壮大网格服务力量,把服务延伸到居民家庭。市、区、街道在辖区范围内,统筹单位、党员优势力量,组建社区管理、法律维权、健康义诊、科普宣传和企业发展咨询等专业化服务团队,巡回开展服务,帮助解决社区自身难以办到、专业性较强的问题。

    党员社区表现由群众考核评价

  如何确保党员在社区的服务质量?《意见》规定实行双向反馈,即社区要以适当方式定期向单位反馈党员社区表现情况,重要情况可随时反馈;单位也要及时与社区沟通,经常了解党员的社区表现。此外,社区每年底要对在职党员表现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坚持党员述职和群众测评相结合,加大社区群众对党员服务评价权重。

  《意见》规定,单位党组织要重视运用社区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党员民主评议、干部提拔使用、推选“两代表一委员”和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

  

 

  (稿源:哈尔滨新闻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王哲)

  (编辑:张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