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看档案
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最近互联网上流行的一个词叫‘风口’,我想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于是,“互联网+”很快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很多行业、很多能人都在琢磨那个“+”号后面的内容。而就在前几天,媒体报道,河南省政府与腾讯签订战略协议,以郑州为样板城市,在“互联网+城市”“互联网+民生”“互联网+产业”等领域全面探索,并逐步向全省扩展。作者就想,那个“+”号后面要是“档案”,又该如何?
其实,所谓“互联网+”是指“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譬如说,时下流行的淘宝、网上银行、12306订票等等,都是“互联网+”比较成熟和典型的运营模式。而且扩展很快,成为业界新宠,预示着谁先抓住了这个先机谁就占据了主动,抢占了制高点。
“互联网+”成为一种趋势、一种潮流并非偶然。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意味着互联网功能的影响已经深入人心,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度在不断地增强,直接表现就是愿意在互联网上分享,这种积极的信任态度成为“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当然,仅就市场而言,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之上,信息、资源不仅相对公开和透明,而且网民的沟通和交流也十分便捷,这也是促成“O2O市场快速发展,成为引领行业的商务模式”的原因之一,正因为有此成功模式,大力发展“互联网+”,是满足网民需求的一种方式,也是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互联网+”站在“风口”上,淘宝店、微店与日俱增,众多“创客”摩拳擦掌;“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方兴未艾,传统行业纷纷试水……人们相中的是互联网这个大平台。
平台搭就,万事俱备,可是,当真要面对“互联网+档案”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作者认为,把握以下三个字,至关重要。
一要“敢”。“敢”就是勇敢、果敢,敢为人先,敢于尝试,有点开拓精神,富于进取创新。要勇于克服档案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思维和习惯,尤其要摒弃“互联网+”与档案无关的观念,事实上,互联网时代一切都与网络息息相关。我们要积极接受新事物,努力适应新情况,切实形成新思维,把“互联网+档案”当作档案工作“新常态”的重要内容,要有当回“创客”过把瘾的思想,围绕“互联网+档案”,去思考、去筹划、去实践。如果我们“搭”不上“互联网+”这个平台,那就要错过一次信息时代自身发展的绝佳机遇。
二要“能”。“能”就是能做、能成,有能力,有东西。“能”强调更多的是“资质”。这个“资质”,一是能搭上。“互联网+”决不是一点门槛没有、谁想搭就能搭的,就拿档案来说,没有数字化的档案是不可能搭上“互联网+”这个平台的,何况档案还需要鉴定、解密。单就档案信息化建设来说,距离“互联网+”的差距就相当大。二是得存“货”多。“互联网+”其实就是信息大平台,如果没有海量的信息,怎么让网民去搜索浏览呢?所以,要想实现“互联网+档案”的目标,前提是必须要有丰富的档案资源,能够源源不断地输送,做到“源头”有“活水”。好比市场里的商家,如果你的货架上时刻琳琅满目,就能不断吸引顾客光顾挑选;如果你的货架上稀稀拉拉,或者空空如也,谁还光顾呢?可见,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多么重要。三是得“货”质好。如果我们能够提供很多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人们需要的、别处没有的,特别是有关民生的档案信息,那就会收到“奇货可居”的效果,何愁不被“刷爆”呢?相反,如果提供的都是些没用的东西,那我们趁早别去丢人现眼。
三要“会”。“会”就是有手段、讲方法,“会”的中心是搞好服务。别以为“互联网+”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大家谁也看不见谁就可以不讲究服务质量,甚至搞点歪门邪道。事实上,在这里更讲究服务至上。一位曾经试水淘宝店的“创客”如是说:当初任性一把,以为干淘宝很容易,在网上注册一下,只要有客人需要,付款寄货就行了,而实际经营起来远非如此,如果没有倾心于此的专注,不能提供质量有保障的商品,不能提供高效良好的服务,网店失去口碑很快就会被淘汰。可见,互联网的“用户思维”必须到位,这与市场法则是非常契合的,仍然遵从“用户至上”与“顾客就是上帝”的法则,只是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市场法则更加透明、更加有序、用户眼更尖而已,不遵从市场必然被淘汰。具体到我们档案服务,面对“互联网+”这个“风口”,纸质档案下的服务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怎么开发诸如微博、微信、QQ等多种网络背景下的服务形式传递档案信息,最大限度、最快速、便捷地服务网络用户,做到便民利民惠民,这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从“互联网+”看档案,我们看到的是机遇,更看到的是差距,是新常态“风口”下需要更多付出的一条艰辛之路!
(转自:中国档案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