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季节性因素看美豆价格走势

10.02.2015  11:33
      农产品的共性就是具有固定的一年一度的播种、生长和收获季节性周期,也恰恰是农产品这种特有的季节性供求关系变化使得其价格波动在每年的一些特定时期内同向运行的趋势性十分明显。    美豆季节性走势分析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这种季节性特征把农产品走势大体分为:播种生长阶段、收获季节、销售淡季和销售旺季等几个不同阶段。又因为期货价格是现货价格的指引,它们的基本面影响因素是一致的,走势基本是联动的。   几个重要的高点和低点   按照自然规律,从每年的4月开始,北半球的黄大豆主产国开始播种,当年9月开始收割。从每年10月开始,南半球的黄大豆主产国开始播种,次年3—5月收割。从这一种植生长周期可以总结出,每年的7、8月属于全球大豆的供应淡季,大豆青黄不接,消费需求旺盛,因此价格多是高企;而每年的11月左右是全球大豆的供应旺季,现货供应充足,价格多处年内低谷,这一规律从大豆行情长期走势中不难得到验证。   图为美豆40年和15年季节性走势   4月开始北半球包括美国和中国大豆开始种植,对于种植面积有较大影响的不确定性因素有天气状况、与玉米(2513,  17.00,  0.68%)的竞地之争等,因此这段时间期货价格会趋于上涨;而每年形成的夏季季节性高点发生6—7月的概率较大。随着美豆种植面积基本确定和阿根廷豆粕对市场的冲击,美豆趋于下跌,但8月是美豆关键生长期,可能促使美豆期价反弹,后期随着美豆产量的确定和上市,10月形成季节性低点的可能性较大。10—12月随着消费的增加和库存的减少,价格开始趋向于上涨,市场关注焦点转移到中国进口需求、南美大豆的种植和生长情况。   通过对美豆季节性走势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其价格有几个重要的高点和低点,主要包括春季高点、春季低点、夏季高点、秋季收割低点。   高低点周期和幅度分析   在表1中,我们选取美豆指数在1995—201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知美豆在1月出现春季阶段性高点的次数为14次,占比为70%,而春季低点出现的月份较多,包括2—4月。而夏季高点出现在6—7月的次数为13次,占比为65%。秋季收割低点出现在10月的次数为15次,占比为75%。基本上,高低点出现的时间与大豆季节性相关度较高。   在表2中,我们对季节性的高低点计算出涨跌幅度。从春季高点到春节低点,回调幅度为-29.57%—-2.96%;从春季低点到夏季高点,上涨幅度为3.75%—51.81%;从夏季高点到秋季收割点,除了1999年和2010年小幅上涨外,其他年份均下跌,跌幅为-46.18%—-1.16%;从秋季收割性低点到下一年度的春季高点,上涨幅度为3.71%—65.28%。   投资机会及风险分析   季节性特征是农产品的固有属性,进行季节性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价格短期内的发展趋势,但要把握其长期走势还必须同时兼顾其他供求面的影响因素。在分析相关农产品走势时,也不能只简单地依据其季节性走势来操作,其他阶段性的因素也需要时时加以关注并能做出客观评估。   投资机会提示   从整年度来看,2—4月期间,市场重点关注的因素为美豆种植面积,同时南美大豆即将上市,产量基本确定,供给压力增大使得春季季节性低点概率较高。此后,市场重点关注的因素为美豆的种植进度,一般在6—7月种植面积确定之前期价会维持一定的升水,美豆上涨概率相对较大。此后,种植面积确定后,市场可能会出现一定回落,但8月为美豆生长关键期,除2014年因天气“完美”之外,近几年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扬。9月美豆产量大致确定之后,供应压力使得季节性回调至10月左右,而第四季度上涨的概率相对较高。   风险分析   一是在商品供求关系处于基本平衡的状态下,季节性规律表现得明显,但在供求失衡的状态下,这种规律表现得不是很明显。比如2010年上半年,由于美豆产量创新高和南美大豆恢复性增产,大豆供需较为宽松,3—4月出现过反弹,此后下跌至6月底;下半年,随着产量的确定,由于需求被大幅调高,这使得大豆供需由供应宽松向偏紧转化,其间也包含了拉尼娜天气的炒作,使得10月低点超过此前的价格水平,但四季度也呈现了明显的上涨。   2012年表现得更为突出,先是南美大豆减产,使得美豆价格一路上扬至4月底,由于预期美豆产量增加,5月出现回落,6—8月由于干旱天气的预期,美豆优良率创几年新低,美豆产量预估也大幅下滑,美豆从12—13美分上涨至17美分之上,9月定产之后产量并没有想象中的减产幅度,此后又大幅下挫至13美分附近。   二是通过季节性分析方法,我们认为价格的回调和上涨可能会发生,但是却无法知道会在何时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发生。可以说,季节性分析只能为我们提供市场发展的轮廓,但很难给具体的操作提供详细的指导,这也是这种方法的盲区。   李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