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走单骑,他以镜头记录56个民族

27.09.2016  15:15
  王承旺,中国唯一一位多次到过56个民族主体民族居住地采访的新闻记者。历经15年时间,4次自驾拍摄报道我国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故事,累计行驶超过35万里,先后出版《行者无疆》、《和谐中华大家庭》、《中华56个民族全家福》三本画册——

万里走单骑,他以镜头记录56个民族

王承旺(左三)和侗族姑娘。

王承旺和高山族父女合影。

  

塔吉克族一对新人。

王承旺在福建惠安采访惠安女。

2010年,王承旺的采访车在云南布朗山采访途中掉进沟里。

  黑龙江日报记者孙佳薇

  “晚上在村民家睡觉老鼠爬到脸上,鱼腥草的味道让人呕吐,牛粪做的调料那可是美食,被警察用枪带进公安局要检查结婚证等等,老多故事啦……”

  他是中国唯一一位多次到过56个民族主体民族居住地采访的新闻记者。历经15年时间,跨越千山万水,4次自驾拍摄报道全国56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故事,累计行驶超过35万里,先后出版《行者无疆》、《和谐中华大家庭》、《中华56个民族全家福》三本画册。

  他叫王承旺,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黑龙江晨报》记者。

  9月25日,秋日细碎而耀眼的阳光,透过窗子照射进坐落于哈尔滨市地段街1号的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品质生活大讲堂》会场,慕名而来的市民、摄影爱好者、相处多年的同事和好友纷纷从四面八方汇聚一堂,一起分享《老旺镜头下的56个民族的故事》。

  于王承旺而言,这次报告会也是对自己这些年“漫漫征程”的一次厘清和总结,在他的价值维度里,思考过去总是比展望未来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这天大清早起床,他就把打印在A4纸上的讲稿又用中性笔修改了许多处,然后才憨憨地微笑着落座于会场的报告席上。

  父亲说:“如果阻止不了,就支持他吧”

  在很多新闻界同行的印象中,王承旺很少能有安静地待在某一个地方的时候。偶尔相遇,匆匆一见,你看到的总是背着相机包、身着户外服的背影。或许,在王承旺的生命中没有“安分”这两个字。

  2001年和2004年,老旺先后驾驶摩托车单独前往西藏拍摄藏族人土风情。如此“孤注一掷”的举动引来亲朋好友此起彼伏的不解、劝说。最后,父亲说:“如果阻止不了,就支持他吧。”第一次出发时,他拿出一张最好的照片告诉母亲:“妈,你看我这张照片多精神,摆在你这屋吧。”老旺对记者说,其实他是想告诉母亲,如果回不来,这张照片就当遗像用。

  那两次独行,从青藏公路、川藏公路进入拉萨,分别行驶1.3万和2.4万公里,单次最长拍摄时间达150天,陪伴他的是一路风景和那台叫不出型号的摩托车,收获的是一张张展现当地民俗风貌的图片和新闻业界的赞誉与鼓励。

  在那两次进藏经历中,老旺遇到一位外国友人拿着一张“畲族”的图片问他:“这个地方在哪里?”老旺说自己当时连“畲”这个字念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为人指路了。这启发了他拍摄56个民族的计划。

  2005年,恰逢国庆56周年,老旺开始了踏访56个民族的拍摄路途。走过高山、沙漠、草原、雪山,经历了吐鲁番50℃的高温,青藏公路上的漫天风雪,新疆红山口的十级大风……他一边走,一边写,一边拍。云南、广西、内蒙古……哈萨克族、维吾尔族、黎族……终于将56个民族的风土民情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启程拍摄前,老旺都会根据情况制定出拍摄计划,每一次拍摄的前期构思都是一场头脑风暴。2005年拍摄身穿民族服饰的人物,2010年拍摄的人物要有环境衬托,2013年是以视频为主要手段,作品主要反映56个民族近年来发生的变化。

  2005年,老旺第一次来到四川昭觉县碗场乡,走进彝族村民里乃拉哈家时,是他平生第一次看到人畜混居的景象。2010年他再次来到里乃拉哈家时,盖上了新房子,饲养的羊已经在屋子外面建起了羊圈;2015年,老旺第三次走进村里时,发现村民原来的低矮房屋已经被整齐的新居所替代。村民告诉他,里乃拉哈去城里打工了,他们村子的房屋在3年前已经由政府统一拨款建造。如今,这里的彝族村民有了电,吃上了自来水,生活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旺用镜头记录着这些变化。走得多了,看得多了,他由衷地感到,是党的民族政策让久居大山深处的各族同胞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作家张爱玲说,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充满了生命的欢悦。而喧尘嚣土中的我们,大多难有这样的体验,生命的节奏不得不随外界的起落而颠簸。老旺说,他走进各个民族原始风貌的深处,远离外界的一切,感受最质朴的人情味,这是行走在路上的最大乐趣。

  他把一只苍蝇关进车里让它来缓解旅途的孤独

  自驾摩托车、汽车,走遍56个民族的主要居住地,到一地,拍一处。在一些人看来,老旺这样做很“文艺范儿”,却不知道他经历过曾为几十块钱的住宿费踌躇不决、午饭只有几块饼干、在雪山上拍摄被冻得手脚麻木。

  长途跋涉拍摄专题,更像是一场针对意志力的考验。

  老旺每天要把摄影、摄像、电脑等用品搬到车上,然后在不足0.5平方米的驾驶室内赶一天路:早晨上车都不知道晚上会住哪里,就连日期都变得模糊了。他就在一个小本子上画记号,计划拍摄多少天就画多少个。期盼这个记号每天减少,当记号没有了,也就到家了。

  旅途的孤独让人难以想象。老旺说:“在大西北的茫茫戈壁,车里飞进一只苍蝇。我立即把车窗关闭,让这只平时看来恶心的生物和我一路作伴,来缓解我旅途的孤独。”他把车里贴满家人的照片,来缓解心头阵阵泛起的思乡之情。漫漫旅途上,来自朋友、同事的每一个短信,都是激励他执着前行的动力。

  2015年,退休后的妻子决定加入他的第四次300天采访56个民族的旅程,这让他的旅途不再孤独。接近一年的长途跋涉,有了妻子的陪伴,路在变、景在变,家不变,再单调的旅程也因有温情相伴而不再孤独。

  “在路上”的生活方式总是充满未知,老旺说,精神高度紧张占据较大的比例。为了节省有限的经费,大山深处、戈壁滩、乡政府、边防哨所、收费站、村民家、都市街头等等,都成为这对夫妻临时的家。然而,这样的旅行看似浪漫,实则危险重重,他们遭遇了很多危险:云贵川的盘山道让人心惊肉跳、新疆百里大风区刮得车子左右摇晃……

  让老旺终生难忘的一次,是发生在川藏公路318段。他回忆说,“在318国道距离雅江不到10公里的地方是下坡,我的车速在60迈。当时,我要超越同方向停在路边的一辆皮卡,对面突然来了一辆卡车,我立即刹车。而此时,车子却没有停下,刹车踏板已经踩到了底,我意识到刹车失灵了。猛然间,我全身紧张起来。此时,只有从两车之间冲过去才是最后的希望。我马上加油把车子驶入对向车道,同时用大灯示意对方车辆,先左后右车子画龙一样从两车间冲了出来。我的左侧距离卡车2米,右侧距离皮卡1米远。等到我慢慢把车停下来时,足足有30秒钟,浑身瘫了一样,腿都不听使唤。妻子忙说,‘刚才吓死我了,怎么回事?’当我说明真相后,妻子脸色变得惨白,嘴巴张开几秒钟却说不出话来。”

  回忆起这些,老旺表情里露出对自己把家人拖入险境的愧疚。

  在外不被人理解时,老旺就特别想家,甚至想哭

  在这些年长途跋涉的拍摄历程中,老旺饱尝艰辛,但从未因任何困难而却步。

  2004年5月,他驾驶摩托车抵达四川理塘。第二天早晨,窗外变得一片洁白。简单吃过早饭后,和同伴拍摄、爬山。小小的摩托车在大雪中左右摇摆前行,有的路段只能用两条腿在雪中用力往后蹬。当时只穿了毛衣、毛裤的老旺在这雪中的高原行进了几公里后就冻得浑身发抖,不停地哆嗦、流鼻涕。为了增加身体的热量,他们走几公里就原地跳动,并吞服了感冒药。人们难以想象,在这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徒步走路就好比在内地身背30多斤的重物前行。经过3个多小时,他们爬过了雪山,放眼望去:雪皑皑、野茫茫,雪山低头迎远客。这里是318国道川藏线,他们就是要从这里前往西藏拍摄藏族。

  当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抵达拉萨时,遇到很多骑摩托车的发烧友。让老旺自豪和欣慰的是,他的摩托车在这些摩托车中发动机的排量是最小的,只有0.07升,他不希望自己给这块净土带来污染。在拉萨的那些日子里,他如饥似渴地拍摄了很多藏族人朝圣、转经和日常生活等珍贵画面。

  漫漫行程中,除了经历自然的酷暑与严寒,有时也要体味人际间的冷与暖。

  2010年老旺到达湖南某县,一名女工作人员听说要拍摄身穿土家服饰人的照片时,让出示记者证和介绍信。当他出示记者证后表明没有介绍信时,这名女工作人员表示,“没有介绍信我们不能帮你。”老旺说,“就算不是记者,是个摄影爱好者,我千里迢迢从哈尔滨到这里,想拍土家族的照片,这个忙你总能帮一下吧。”遗憾的是,这名女工作人员还是一脸冷漠地表示爱莫能助。

  每每在外面遇到不被人理解时,老旺就特别想家,甚至想哭。不过,更多的时候,总会有“温暖”眷顾他。

  在前往云南布朗山采访布朗族的途中,车子由于速度过快,掉进了路边的沟里。几个开车路过这里的哈尼族小伙子看到后,二话不说下车帮忙,只用了10余分钟,就把他的车子拖了上来。当问对方需要付多少钱时,哈尼族小伙子回答:“我们哈尼族帮助别人从来不要钱”。老旺说,“听到他们这么说,我至少有几秒钟不知道如何表达。要知道,如果车子弄不出来,我今晚就得在沟里与车为伴了。”

  用镜头记录消失的民俗,是他正在做的事情

  王承旺说,拍好56个民族是他的理想,让更多的人了解56个民族是他的心愿。而用镜头记录消失的民俗是他正在做的事情。

  在第二次拍摄56个民族时王承旺就发现,此前见到的一些人一些事已经不见了。“一些民俗文化消失得特别快,很让人着急。”老旺说。

  2005年广西那坡县的吞力屯还没有对外开放,这里的村民很友善,一名叫韦秀英的妇女看他在阳光下拍摄累得大汗淋漓时,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让他到家里坐一下,并给他倒了一杯开水。她对他说,她们村子远离县城,平时很少有外人到这里来。

  2010年,当老旺再次前往吞力屯的时候,在距离那坡县城还有很远的距离,路边就看到大型喷绘广告:欢迎到黑衣壮故乡那坡。吞力屯的村口也开始收费,村民变成了一个精明的商贩与你讨价还价:向你出售一些小商品,和你争执拍他的价格。

  “我相信,我所做的事情会为历史、民族,为我们国家的文化传承留下一批宝贵的影像记录,这个梦想不是能用钱来衡量的。”王承旺说。

镜头下的少数民族

哈萨克族老人。

汉族妇女(贵州省坪坝县云山屯百姓,依旧沿用明代朱元璋时期的服饰和口音)。

瑶族妇女。

彝族妇女。

怒族老人。

布朗族婆媳。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据黑龙江日报)

编辑:孙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