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发展环境要狠抓整治不留盲区——四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优化发展环境作为重点工作牢牢抓在手上,把责任和压力层层传递下去,习近平总书记5月25日在我省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和3月7日参加我省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以及4月10日对东北三省环境建设作出的重要批示,都强调了优化发展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全省上下必须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推动龙江振兴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像抓“八项规定”一样狠抓整治,像反“四风”一样不留盲区,全力打好优化发展环境硬仗。
发展环境不好,振兴发展就没有保障。经过连续多年努力,一系列自我削权的改革,一个个释放市场活力的动作,一项项改进作风的举措,特别是省委、省政府连续两年向全社会公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全省发展环境的意见》,龙江发展环境取得阶段性成果。但问题仍然突出。对于优化发展环境,一些地方和个人有认识,但还不够到位;有行动,但还不够自觉;有效果,但还不能令人满意。尤其还存在上面九级风、下边风平浪静的现象。有的基层政府失信违诺、干部乱作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甚至在高压态势下有些人依然我行我素、勒拿卡要。表面看是工作不落实,实际是缺乏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有令不行。优化发展环境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必须调动“自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增强“革命”的决心和勇气,坚定信心、拿出狠招,切实以好环境推动发展、促进振兴。
着力打造全面振兴好环境,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敢于较真碰硬,抓好重点整治。要直面总书记指出的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逐个对照,重拳发力。从龙江发展最紧迫的关键处着手,从市场主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抓起,聚焦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行业和关键岗位,对破坏发展环境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在优化发展环境、实施重点整治方面,省委的决心是坚定的。各地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一方面要对破坏发展环境的事件依法依纪严查严惩,一方面抓问责追责,用“铜拳铁臂”打破各种利益“藩篱”,用“铁嘴钢牙”啃下各种“硬骨头”,让铁的纪律和措施真正发挥作用,确保发展环境尽快见到明显成效。
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治本,就是要从制度建设入手,触及观念和制度的深层次矛盾,以改革思维、创新办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市场经济意识,依法管好“看得见的手”,用好“看不见的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先手棋”,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大胆探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等重点领域改革。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权力监督,以法律和制度来改革和规范公共权力行为。提高干部素质,强化个人品德、职业道德修养,在为民服务中树立良好形象。制度建设是长远之策,可能一时见效会慢些,但最终效率会更高、效果会更好,真正实现在细水长流中发展环境大改善,在日进一卒中实现推动龙江发展环境根本性优化。
发展环境好不好,工作效能高不高,关键是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能否真抓真管、以上率下,这既是能力的挑战,也是有无作为的检验。发展环境优劣,其实人人可以“把脉”,但掌控全局的领导干部更能全面诊断、深入辨证、对症下药。领导干部作为“主治医师”,既要在“望闻问切”中破立结合、标本兼治,又要增强“自身免疫力”,真正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领导干部还是优化发展环境的“第一责任人”,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重点工作牢牢抓在手上,树立抓不好发展环境就是失职失责的意识,把责任和压力层层传递下去,不留盲区,让优化发展环境变成全省上下一以贯之的务实行动。
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深入推进法治建设,着力打造全面振兴好环境。法治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如果把龙江振兴发展比喻成飞驰的动车,那么法治就是铁轨。打造维护健康、安全的铁轨状态,就是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这是实现龙江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最好的发展环境是法治环境,只有在完善的法治环境下,才能让市场活力在“法无禁止即可为”中充分迸发,让政务生态在“法无授权不可为”中更加清朗,才能建立社会诚信体系,才能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各级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各级政府要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化基层依法治理,让法治思维深入人心,以法治思维营造发展环境。
发展的鼓点急促,百姓的期盼真切,让我们使出“百分百”的干劲,亮出“硬碰硬”的招法,拿出“实打实”的作为,打造出充满活力的好环境,为龙江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保障。
(责任编辑: 郑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