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斯市开发水稻育苗基质推动创新绿色生产

23.03.2016  10:04
  本网讯(张霁月)  水稻是佳木斯市重要粮食作物,大力发展水稻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农民增收意义重大。佳木斯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提出了《千万亩百亿斤水稻发展规划》后,全市水稻面积迅速提升,水稻产量逐年增加,呈现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但是,佳木斯市水稻生产不断发展同时,水稻育苗中存在的客土来源不足、取土破坏环境、客土污染问题愈加突出,不仅制约了全市水稻生产的发展,也造成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针对佳木斯市水稻育苗客土存在的问题和水稻生产发展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佳木斯市泥炭资源蕴藏丰富的优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速水稻育苗基质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佳木斯市水稻基质育苗技术推广,对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新兴产业等一系列文件精神,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稻客土育苗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连年客土育秧,破坏了旱田耕层与林地植被。旱育苗技术是水稻优质高产的关键,但旱育苗需要疏松肥沃、通透性好、养分充足的旱田土壤和腐殖土做床土,大量采掘理化性状良好的旱田土、园田土或林地腐殖土做育苗床土已经导致旱田地表层优质土壤越挖越少,耕层越来越薄,严重破坏了旱田耕作层;大量挖取山地、林地、农村林带腐殖土,也使山地、林地、林带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佳木斯市水稻常年播种面积700万亩左右,按每年每亩需优质床土0.2立方米计算,全市每年就要挖走表层旱田土140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年要挖走1400万亩旱田优质表层土壤。 

  (二)客土污染来源不明,为水稻育苗安全埋下隐患。佳木斯市旱田地连年使用豆磺隆、乙草胺等化学农药进行封闭灭草,水稻秧苗常常受到土壤中残留的磺隆类除草剂的危害,导致水稻幼苗根系生长迟缓或枯死毁育。 

  (三)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利于水稻质量品质提升。 

  由于农田和腐殖土客土育苗携带大量病菌、虫卵和草籽,水稻苗床时不得不大量使用化学药剂灭草防病,时常发生药害,轻者影响水稻秧苗生长发育,重者需要重新育苗,浪费物力、财力和时间。客土育苗需要大量使用内涵硫酸、农药、化肥的壮秧剂,也可能对水稻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四)客土育苗费工费时,劳动效率低下。 

  佳木斯市春季气温低,回暖慢,土地泥泞,通行不便,客土取土困难。如遇秋涝和冬雪影响,就不得不购买质量极差的城市拆迁表土。春季水稻育苗待播时间短,农时紧张,而客土育苗手工操作,费工费时,用工多,操作复杂,技术难度大,不利于农民掌握。 

  二、水稻育苗基质是解决水稻育苗问题的有效途径 

  种苗工程属于现代农业高技术领域,水稻集中化、工厂化育苗是农业部重点推广高新技术。采用专业化、标准化和商品化一体化育苗基质,通过工厂化、集中化集中管理育苗,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佳木斯市育苗客土问题,也可以成为武装佳木斯市现代农业资材、提升全市现代农业水平、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一体化育苗基质是旱育苗技术的重大突破 

  一体化育苗基质是以优质泥炭为主要原料配加其他辅助成分,采用现代工业化理念和工业手段制备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商品化的新型农业投入品。水稻专用一体化育苗基质集土壤、营养、调酸、控病四大功能为一体,不需要用户自行准备土壤、添加肥料、喷药防病和调节酸度,只要将基质装入穴盘,播上种子,便可以完成育苗操作,简单方便,省工省力。内涵多元营养元素可以保证育苗期内前期不烧苗,后期不脱肥,秧苗健壮,抗病抗逆。采用一体化基质培育水稻秧苗,可以将农民从传统育苗的手工操作、经验记忆的落后方式中解放出来,有利于推动种苗生产的标准化、机械化和商品化,提高育苗效率,减少劳动用工,增加种苗企业效益,对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引领水稻产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可以彻底杜绝滥挖客土造成的环境破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体化育苗基质全价水稻育苗基质,育苗时不再需要任何土壤、肥料、农药和调酸剂,不需要农民四处挖掘客土,完全不需要添加任何旱田耕层土壤和林地腐殖土,彻底杜绝了对农田、林地的剥蚀和破坏,有效保护耕层土壤和森林植被,促进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建设。 

  (三)一体化育苗基质洁净有机,健康安全 

  一体化育苗基质采用天然泥炭矿物为原料,不含病菌、虫卵和草籽,不传播病虫草害,有效减少农药化肥滥用,避免农药残留污染,有利提高水稻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一体化育苗基质采用天然有机矿物为原料,是发展有机农业,开发绿色、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质量,提质增收的有效手段。 

  (四)为农民增产提质、持续增收提供技术支撑 

  一体化育苗基质透气透水性好,秧苗根系发达,白根多,根数比常规育秧多5-9条,根长增长3-5厘米,育苗期缩短5-7天。秧苗移栽时不伤根,不缓苗,返青快,提早分蘖3-5天,单株有效分蘖增加0.5-2个,成熟提早2-3天,穗大粒多,籽粒饱满,产量高,品质好,一般可比常规育苗增产8%以上,产品质量提高近1个等级。客土旱育秧每亩本田成本(包括壮秧剂、取客土、拉土、筛土、混拌、除草剂、人工等)为40-48元,一体化基质育苗每亩成本在50元,与客土育秧比成本略高。但一体化基质集四种功能为一体,省工省力,无需农药化肥,秧苗健壮,分蘖多,产量高,品质好,每亩增加产量和提升品质等级创造收入扣除一体化基质使用成本,每亩可以增加农民收益100元以上。 

  (五)有效利用佳木斯市丰富蕴藏的泥炭资源 

  佳木斯市泥炭资源较为丰富,品位优良,符合制备一体化育苗基质的质量标准。泥炭有机质和腐植酸含量高,纤维丰富,有利于透气透水,促进根系发育。泥炭缓冲容量大,可以吸附螯合营养元素,保证水稻育苗前后期营养均衡供应。泥炭呈天然酸性,不需要人工添加硫酸等化学酸性物质,有效控制苗期立枯病的发生。泥炭不含病菌、虫卵和草籽,不传播病虫草害,是天然、绿色、健康、洁净的生产资料,有利于促进水稻品质提高和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桦川县横头山镇日升村-永生村泥炭地、桦南县孟家岗黑背-群英泥炭地等都是已经退化并被开垦为农田的泥炭地,储量巨大,交通方便,具备开发利用条件。引进先进技术和投资,开发一体化水稻育苗基质,不仅可以满足佳木斯市水稻育苗需要,还可以有效开发当地泥炭资源,提高资源附加值,增加税收,带动就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三、几点建议 

  随着水稻面积的逐年扩大,佳木斯市水稻育苗客土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亟待解决。全面推广一体化育苗基质可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但是,一体化育苗基质体积大重量轻,完全依赖区外企业调入不仅运费高昂,增加农民育苗成本,也不利于本地资源开发和技术推广。为加快推广一体化育苗基质的产业化步伐,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成立项目推进组 

  由佳木斯市农委部门牵头,联合发改委、国土资源局成立项目推进组,负责组织协调项目立项和全市示范推广事宜。要将项目纳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农业重点推广项目,分别在桦川、富锦、同江等县市和绥滨、浓江等国营农场建立水稻工厂化育苗示范基地,建立一体化育苗示范田,使用不同育苗技术进行严格对比展示,组织人员现场学习观摩。充分利用电视台、报社等媒体资源,做好广告宣传,加大宣传力度,确保这一先进科技成果尽快发挥作用,服务于水稻生产。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破解资源办证难题 

  由于受泥炭地和湿地概念混淆的影响,一刀切式的停办开采证制约了佳木斯市泥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泥炭是湿地的产物,但泥炭形成以后,可能会因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湿地退化和死亡。这些退化泥炭地和开垦为农田的泥炭地由于湿地植被改变、湿地水文丧失、泥炭积累过程中断,已经丧失了湿地功能和效益,没有湿地保护价值,不属于湿地保护对象。泥炭地开发的农田也因低洼冷僵,作物贪青晚熟,粮食产量不高不稳。泥炭地退化后因通气条件改善,30-50年所有泥炭将分解殆尽,造成自然资源无谓流失。频繁出现的泥炭地荒火进一步加剧了泥炭保护难度。因此,抢救性开发退化泥炭地和农田泥炭地中的泥炭资源,既可以增加提高泥炭资源利用价值,增加地方税收,带动农民和企业员工转岗就业,采完泥炭的泥炭迹地还可以复垦为高产稳产农田,促进地方农业发展。有稳定水源条件的地方可以恢复重建为湿地,增加后续湿地面积,保障区域环境发展。 

  目前全国只有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全面停办泥炭开采许可证,致使众多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的正规泥炭企业无法进入两省泥炭产业,而无证开采、滥采乱挖、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现象却屡禁不止。建议市国土资源部门根据泥炭地状态分级评价标准,制定分类管理、合理利用、宜保则保、宜开则开资源管理政策,打开前门,为正规泥炭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堵住后门,为佳木斯市泥炭资源永续利用奠定基础。 

  (三)招商引资,引进技术,就地建厂,满足本地需求 

  只要政府协助解决了泥炭资源合法证件,就可以面向省内外招商,采用国内外最新技术,吸引有实力、有基础的专业企业投资建厂,进行泥炭资源深加工,提高泥炭资源技术附加值,满足市场需求,增加税收,促进就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四)加快后续秸秆工业堆肥技术开发,为后续产品解决原料问题 

  佳木斯市秸秆资源丰富,秸秆焚烧已经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由于秸秆资源性质性状的特殊性,无法满足直接制备一体化育苗基质的要求。研究秸秆资源工业堆肥技术,探索秸秆替代泥炭资源的可能性,对增加佳木斯市秸秆资源化利用途径、减少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保障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建议佳木斯市投入资金组织或委托专业科研机构进行秸秆工业堆肥设备和工艺研究,3-5年内解决堆肥基质吸水性、通气性、稳定性、吸附性、均质性和工艺性难题,达到完全替代泥炭水平,为佳木斯市水稻育苗基质生产提供强大后备资源。(东北师范大学泥炭研究所 教授 理学博士    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泥炭工业分会 秘书长    国际泥炭地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    孟宪民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