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郊区“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01.07.2015  11:59

  黑龙江日报讯 美丽中国,从乡村起步。

  2013年以来,佳木斯郊区积极响应党中央“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在学习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住黑龙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历史契机,整合涉农资金,转变工作角色,让农民唱主角演好美丽事业,趟出了一条发动农民自行建设美丽乡村的新路子。

  2014年,全区98个行政村中已有25个试点村达到“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鲜明、公共服务健全、乡土文化繁荣、农民生活幸福”的现代化美丽乡村标准。今年,30多个村“美丽乡村”建设已起步,2016年力争所有行政村“美丽达标”。

  日前,记者走进佳木斯郊区,亲身体验这些明星村落由脏、乱、差,到绿、富、美的精彩蝶变。

   美丽乡村 发自农民内心的期盼

  6月17日,炎炎夏日炙烤着佳木斯市郊区西格木乡草帽村新建的文化休闲广场,新栽下的170棵果树和观赏类树种正吸收着夏日温度焕发着勃勃生机。广场四周,村民几个人一伙铺道板、修边沟、安下水,广场正中心四个村民小心翼翼地竖起三根不锈钢的旗杆。他们在为建设自己的乐园做着最后的冲刺,再过10天,占地1600平方米,集篮球场、果园、公园、电影院、图书室、活动室、村委会办公室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即将建成。

  这是草帽村继去年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后,又一次升级改造。

  时间回溯到2014年9月30日。这一天对草帽村来说,是个让人难以忘记的日子。村支书杨明太从区里召开的“美丽乡村”建设表彰大会上带回了一摞证书,其中有美丽乡村建设优秀集体,8个先进个人,更重要的是开回了区里奖励的一台“小四轮”和一台铲车。

  傍晚时分,村里的120盏路灯第一次亮起,把过去一到晚上就漆黑一片的村庄照得通明。村民自发组织秧歌队,敲锣打鼓庆祝村支书“凯旋”,也在党的生日到来之际以此感谢党的好政策,让草帽村旧貌换新颜。秧歌队转了7条街,一路鞭炮声响了3个小时,比过年还热闹。

  62岁的村支书杨明太干了40多年村干部工作,一直有一个愿望,“离任前要还村民一个美丽的村貌,否则死不瞑目!

  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杨明太的一厢情愿。村民对过去村里的环境也颇有微词,西格木乡乡长王延峰回忆起当时的草帽村依然印象深刻,“路不像路,院不像院,雪堆在路中,炉灰撒满道,层层叠叠堆成山,连吉普车都开不过去。

  要改变,单靠热情显然是不够的,村民既有的生活和卫生习惯不改变,即使村美了,也是昙花一现。佳木斯郊区区委、区政府有关部门经过前期调研得出一个相当朴实的共识:“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要让农民当主角,这样才能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于是,佳木斯郊区打响了由“要我美丽”变为“我要美丽”的一场改变旧有思想观念的突围战。首先进行三级动员,区、乡、村通过网络、广播、板报、文艺演出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区委书记亲自“进站点、讲党课”,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区政府制定《郊区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宣传、财政、发改、农业等10多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每个乡镇安排2名处级领导包扶,全区50多个区直部门全部安排到各建设村开展帮建,各乡派一名干部驻村指导。

  同时,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率先“美丽一步”的村屯参观学习,通过看、听、问、悟,让农民身临其境地感受“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这回区里可是动真格的了,绝不是刮一阵风、下两滴雨的事啦!”村民回来后都跟村干部反映:区里拿钱给我们建设“美丽乡村”,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如果你们村干部不张罗,过了这个村可没这个店了,那可是愧对咱们的子孙后代啊!

  农民心中要过上幸福生活的火种被彻底点燃,同时也凝聚起一股投身建设的核心动力。2014年5月,郊区25个试点村同时起步,轰轰烈烈地开展起“美丽乡村”建设的宏伟工程。

  佳木斯郊区宣传部长郑昌辉这样认为,税费改革以来,不收三提五统,村民很难组织和制约,政府出面为村里办实事,老百姓有的还不理解、不支持,以致形成农村公益事业“事难议”的局面。只有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把主动权交给农民,才是解决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

   以奖代投 农民变身建设的主体

  “美丽乡村”谁来建?怎么建?怎样才能用有限的资金撬动更大的成果?

  郊区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的原则,整合农业、林业、水利等涉农资金2610万元,自筹资金3360万元,累计投入资金5970万元。他们通过“以奖代投”的方式,为“美丽乡村”建设统一采购沙子、水泥、边沟U形槽、道板等建筑材料,重点支持群众积极性高、村干部能力强的村屯,先干先补、多干多补、不干不补。而且,提出“五不投”原则,即村两委班子没有积极性的不投、村民代表会没形成决议的不投、《村规民约》执行不好不能出工出劳的不投、没有垃圾填埋场及粪便处理设施的不投、发生群访、越级上访等非法上访的村屯不投。

  在规划设计上,注重政府引导和顶层设计,把决定权和监督权留给村民,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文化习俗等现状,采取“一村一策一方案的建设模式”,避免“盲干、乱干、瞎干”现象。

  这一创举不仅改变了以往支农资金分散难以发挥整体效益的状况,而且引爆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导火索。

  政策摆在眼前,草帽村支书杨明太硬着头皮申请首批试点时心里也没底,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肯定是不二选择。他首先召开村支委会统一思想宣传发动,再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对改善村容村貌的愿望出奇的一致,“一干、二扒、三管”的村约新鲜出炉。全体村民大会上,370户村民无一例外地在意见书“同意”栏里签上名字。

  真正实施起来远比签个字难得多。村民老王家的猪舍占道,约定猪卖了再拆,可还是一拖再拖,这样的情况不是个案。区里的建设材料运来了,杨明太首先动员亲属朋友先改造,看着别人家门前的路修好了,花开了,环境漂亮了,大多数村民都积极跟进,老王家的猪舍也主动扒了。张桂兰家刚打好基础的院墙超出界线70厘米,考虑到她一个人带着孩子日子过得不易,杨明太不好强硬要求,扯着尺站在院墙边左右为难,没想到,张桂兰走出来主动说:“杨书记,别量了,就说差多少,我明天就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