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报道我校校训故事

19.06.2014  18:42

          哈工大报讯(闻萱/文)6月19日,《光明日报》以《规格严格 功夫到家——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训故事》为题,专题报道了我校校训的历史由来、精神传统与文化内涵。报道全文如下:

          在熙熙攘攘的哈尔滨市中心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建筑群静静地矗立着。与南方的大学相比,哈工大少了几分灵动与秀气,多了几分朴实和厚重。在外校人眼中,哈工大是内敛的,那些已走出哈工大的学子们,亦如母校的建筑群和执教者一样,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却散发着一种令人热血沸腾的执着。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入校可见的校训石上,简单朴实的几个大字,承载着学校近百年的历史,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哈工大人。
          与校训相关联的,是“铁将军”和“四大名捕”的故事,至今仍在校园流传着。
          20世纪50年代,俞大光教授因严格要求而闻名全校。学生们偷偷地叫这位后来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老师为“铁将军”。他任教的“电工基础”课被学生称为“老虎课”,有时全班竟没有一个人得“优秀”,因为他要求学生不仅会做题,而且还要能讲出道理来。“哈工大要求严格,淘汰率高。我入学时考进了200多人,毕业时只剩下40多人,不及格的自动退学或降级。这种严格要求,增强了我的适应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1954届毕业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教授回忆。
          而作为“四大名捕”的“首捕”,王勇教授第一节课便给学生们立下军令状:“你们不许迟到,我也不许迟到。如果我迟到一秒钟,你们就可以把我赶出去!”律己方能律人,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使得学生怕之、服之、敬之。1965届毕业生、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说:“最感谢母校给我们打下了牢固基础,让我们能扎扎实实搞学问,认认真真搞研究。母校的教育就是那句实实在在的话:‘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那时的哈工大,有一支最为人赞颂的队伍——“八百壮士”,是他们奠定了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优良传统。20世纪50年代,800多名青年教师从祖国各地齐聚到哈工大,他们铭记国家重托,肩负艰巨使命,扎根东北,拼搏奉献。涌现出了诸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光远、黄文虎、王仲奇等一大批专家,他们被老校长李昌称为“八百壮士”。
          如今,“八百壮士”们已渐近耄耋之年,但是他们的精神、信念和传统,正由一代代哈工大弟子传承着。
          在祖国建设最困难的时候,第一代“八百壮士”挺起了精神的脊梁,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第二代、第三代“八百壮士”扛起了科教兴国的重任。而伴随着几代“八百壮士”一起诞生的是中国第一台结构式模拟计算机、中国第一台会说话会下棋的计算机、中国第一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体制雷达、中国第一块具有自主版权的IC卡芯片、中国第一个巨型计算机实时三维图像生成系统、第一台华宇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中国第一个会踢足球的双足机器人、世界首创城市原生污水热能采集技术、第一颗由高校自主研制的试验卫星……
          刚刚履新的校长周玉深情地说:“国家和哈工大把我从一名农村民办教师培养成专家、教授、院士、副校长,今天走上校长岗位,这一切都是哈工大的教师辛苦培育和汗水浇灌的结晶。今后,我将继续发扬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优良传统,一心一意、全心全意为国家、为哈工大作贡献,别无他求。”
          哈工大校园里,古树不多,但都苍劲向上。哈工大人身上的精气神不仅镌刻在校训石上,而且也深深地印刻在每一堂激扬澎湃的课堂上,印刻在每一个夜色斑驳的背影中,印刻在每一次实验的失败与尝试中,印刻在每一份辛勤工作之后成功的喜悦中……(记者 孙明泉 朱伟华 特约记者 张士英)
 

编辑:张妍 来源: 哈工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