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不会改”的本领危机

28.07.2014  12:45

  “改革举措见效不够快”、“改革的力度不够大,抓得不够实”、“改革落地动作慢,有的以日常工作改进替代改革”……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启动以来,人们感到,改革总体势头很好,进展顺利,转变政府职能、财税体制、文化体制等领域的改革成绩可圈可点,但也有一些地方在推进改革时显得有些“肌无力”,缺乏章法。

  造成这种现象,缘于一些地方在改革问题上出现了本领危机。一些干部抓经济胸有成竹,“全民招商引资”、“推进重大项目”、“构筑政策洼地”,从理论到实践,无不轻车熟路,可一旦抓起了改革,就似乎不那么得心应手,甚至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60个方面共336项改革举措,改革的任务非常重,时间非常紧,把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落到实处,要解决“敢不敢改”、“愿不愿改”的问题,更要解决“会不会改”的问题,认真克服“不会改”的本领危机。

  “不会改”本领危机首先是学习、思考和调研的危机。胸中有丘壑,凿石堆山河。思想理论政策策略水平的高低,决定一个领导干部改革能力的强弱,干部“不会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改革学习思考、调查研究不够。新一轮改革是“顶层设计式”的改革,总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的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如果对政治经济学、市场经济理论、政治哲学等理论缺乏基本的了解,对改革的顶层设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即便手里有一套推进改革的“设计图”,却总跳不出盲人摸象式的困境,抓起改革来不免左支右绌。克服“不会改”的本领危机,身为领导干部就必须从文山会海、迎来送往、琐碎俗事中解放出来,在逐字逐句学习中央和省委有关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意见、实施办法等文件的前提下,加强理论学习,多一些思考,力求“胸中有竹再画竹”。

  在向书本学习的基础上,还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加强调查研究。推进新一轮的改革,很多情况是地方只要按照中央和省里推出的改革方案逐条执行,下转7版

  上接1版“规定动作”居多,但是,上面的情况也要跟下面的实际相结合,否则,改革就可能遭遇“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比如,实施简政放权后,很多项目的备案、审批放到了市里、县里,可市里、县里以前没干过,不具备相关条件和能力,这时改革该怎么落地?这就需要调查研究,从实践中找答案,向一线学智慧。

  既然知道“不会改”,为何依然任其“危机”下去?这就涉及本领危机背后的“眼界”与“帽子”问题。所谓“眼界问题”,是一些干部对改革的认识不足,或者心存畏难情绪,觉得好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因而心存胆怯;或者心怀私心杂念,担心改革触发矛盾影响稳定,害怕改革触及自身利益;或者缺乏担当不愿负责,认为改革是上面的事,自己乐得做“太平官”。所谓“帽子问题”,实际上就是对干部抓改革的能力与实效如何考评的问题,由于改不改、真改还是假改跟“帽子”关系还不够紧,造成一些干部对“不会改”的本领危机不够重视。因此,要从根本上克服“不会改”的本领危机,除了加强学习,提升本领,还要让干部有“认识危机”和“帽子危机”,通过内引外压帮助干部紧张起来。

  刚刚闭幕的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对江苏全面深化改革作了一次再动员、再部署,会议审议的有关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等改革文件,以及我省对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部署,构成了江苏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四梁八柱”的改革重点。实现各项改革目标,构建江苏改革新优势,每一位干部都要有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提升本领,攻坚克难,踏浪前行,真正让新一轮改革激荡起助推发展的磅礴力量。(刘庆传)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