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孟维的进阶路

17.06.2015  13:27

  孟维喜欢钓鱼,他的QQ昵称是“空军三号”。在钓鱼这群人的行话里头,“空军”指的就是钓鱼总是没什么收获、无功而返的人。孟维做了很长时间的“空军”,但现在的他几乎每次钓鱼都会有不小的收获。

  “钓鱼和搞研发都是这样。要能耐得住寂寞,非常有耐心,要能吃苦,不去刻意追求结果但皇天不负有心人。”孟维说。

  耐得住寂寞,能吃苦,有耐心。从一名徐工集团普通的一线工人进阶为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研发创新团队带头人,这一路,孟维正是这样走了过来。

  孟维从一名普通的工人成长为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并入选“2012江苏好青年百人榜”。资料图

  2002年,18岁的孟维刚从技校毕业,就进入徐工集团车床操作车间成为一名普通工人。

  刚参加工作时,在技校学习的基础知识用到生产一线显得非常“小儿科”,孟维甚至无从下手,不甘心的他就开始“蛮干”,别人干8小时,他就干12小时。

  厂里带孟维的师傅看不下去了,点拨他应该用“动脑筋”代替“耗时间”。孟维就听师傅的话,跟着师傅学习、向专家求教,几年下来,他竟然成为了一个数控车床维修的“土专家”,应付起了大大小小的数控车床维修工作。

  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专家”,这让孟维的收入也从最初进厂时的130元到能够存钱买房,过上幸福的生活。正当他有些沾沾自喜之时,在第一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的选拔赛上,他受挫了。总是被别人竖起大拇指夸奖的他只拿了5分的低分。

  孟维不服气,动手删除了所有的加工程序,每加工一批产品,他就重新写一次加工程序,直到把所有的程序都记在脑子里。

  之后,为了参加江苏省状元技能大赛,孟维每天训练12个小时,持续了大半年。功夫不负有心人,那次比赛他拿了二等奖。比赛中与众多高手的切磋也让他意识到,“工人每天做的都是相同的事情,工作每天都是重复再重复,但是绝不能重复昨天的水平”。从此,省级到国家级,孟维拿到的奖越来越多,他也因此走上了研发创新的路。

  2008年徐工集团开展劳模创新团队建设活动,公司成立了“孟维劳模创新团队”。资料图

  在集团里,领导希望孟维能多给其他人讲一讲、向更多学生传授经验。然而能攻下技术难题的孟维却挑不起这个“轻担子”。

  为了帮他改掉那一口苏北腔,让别人听懂他讲话,厂里的书记每天把孟维叫到办公室亲自教他说普通话。孟维鞋底都是工作车间踩上的钢铁碎屑,走在瓷砖地板上划一道子。“我和书记说,我每天来都把你们的地板划坏了,书记说地板划坏了可以换,但你不能不学普通话。”回忆这些事起来,孟维哈哈大笑。

  做到了高级技工,孟维也有了更大的目标,带团队、当教练。

  2006年参加省赛时,孟维认识了江苏省数控集训队的总教头、41届世界技能竞赛中国队的指导老师毕可顺。在毕可顺的带领下,短短半个月的培训让孟维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他的数控技能更是突飞猛进。从此,孟维就打起了当“金牌教练”的主意。

  恰逢2008年徐工开展了劳模创新团队建设活动,借此机会,公司成立了“孟维劳模创新团队”。

  孟维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团队成员,并编印了《机加工通用知识培训教材》等专业培训教程,但刚开始的时候团队还是遇到了不少问题……团队内个个都是好手,项目下来时,成员们总挑自己擅长的部分做,并不懂得协调合作。团队里还有两个女师傅,就算她们犯了错,孟维总也不好意思去批评她们。

  “我觉得这样不行。”于是孟维向领导反应了情况,团队精简了人员。空闲时间,孟维就带成员们出去钓鱼、打牌,或者请大家吃饭,孟维打趣把这些活动称为“团队建设”。逢年过节,他还会拿出自己的一部分工资买些床单、被子之类的奖品给大家颁奖。

  随着成员之间的磨合与合作,成员们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好手,逐渐成为一个真正的“团队”。大家常常会为了钻研一个项目,连夜进行技术攻关;为了攻破一个技术难点,争得面红耳赤;为了研究一套加工工艺,几天几夜不合眼。

  孟维带头的劳模创新团队,已经先后为企业培养出技师25名、高级工43名。孟维用“一半是战友,一半是朋友”来形容成员们之间的感情,大家会相互督促相互鼓励。“我们今年又有两名成员要拿到高级技工证书了。”“如果拿不到怎么办?”“拿不到?不可能!拿不到的话他们自己都不好意思在队里呆了。”孟维自信满满地回答。

  2008年孟维带领团队参加徐州市数控技能大赛,2名成员分别取得数车和加工中心第一名的好成绩,2010、2012、2014年,团队成员更是包揽了徐州市数控技能大赛三个工种的冠军。

  2015年,孟维当选共青团团中央“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资料图

  近两年来,孟维带领团队先后完成自制刀具应用、相贯线数控加工工艺、中心回转体单元布局优化、套筒焊接机器人应用等12项技术攻关项目,取得51项数车类、41项加工中心类及18项其它工艺创新成果,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约500万元。

  回想起来,最初面对这份工作时,孟维也有过沮丧。“由于社会偏见,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很少有人会主动选择做一名技术工人,刚进厂时,我也有相同的感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一个个创新成果让孟维有了很大的自我满足感。他告诉记者:“现实告诉我们,只要肯付出,就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现在的孟维自信满满,他手机里存着一段视频,他会时不时拿出来给大家“显摆”,那是一台1600吨全地面起重机,而这台机器哪怕是在全国,也都很少见。“我心里有着一种自豪感,那是我们产业工人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制造出来的心血。”

  “梦想和现实总是有距离的,或许这也是梦想的高贵之处,但也正彰显出奋斗的价值。”最初的孟维是身着“徐工蓝”的一点微光,努力的闪耀着;现在的他,已经凝聚了一团火焰,他更希望让更多的“徐工蓝”踏上他的脊背,成长为新一代的“明星”。(中国青年网记者康佳)

编辑:刘竹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