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打造全国最大黑木耳园区东宁县黑木耳育出大产业
本网讯(朱海英)6月,草长莺飞,走入位于东宁县城西北2公里处的国家级黑木耳栽培示范园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油然而生,不禁让人感叹,真不愧为全国之最,规模大的可以说一眼望不到边际,一排排红顶白墙的看护房井然有序,一片片摆放整齐的木耳袋蔚为壮观,还有一道道被业界称为奇观的极致美景——“吊袋耳”令人咋舌,小木耳竟也住上了高楼!再看看忙碌的耳农,他们正在将一朵朵争先恐后、迫不急待地破袋而出的“黑牡丹”小心翼翼地采下,满脸洋溢着收获的喜悦。目前,该园区已被省科技厅授予“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称号,已经成为了全国黑木耳业界观摩交流的最佳窗口、产业富民的最高标杆和拉动北方地区栽培技术进步的最强引擎!
一、高标准建设,打造全国样板园区
(一)建设规模宏伟。园区始建于2009年,总占地面积达60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现已完成投资3000万元。已建成5000平方米菌包厂、3000平方米研究所、博物馆、标志性大门、雕塑各1座,吊袋棚室130栋、标准化看护房150座、泵房1处、机电井分水井24眼、供排水管道系统6000延长米、硬化路面2600延长米、绿化带4500 平方米。
(二)结构功能齐全。园区集露地摆放、棚室吊袋、春秋连作、秋春连作及玉米芯、柞树叶等替代料试验等多项全国领先的生产技术和栽培模式为一体,科学划分出了技术研发、试验示范、栽培生产和交流展示四大功能区,其中130栋4万多平方米的吊袋木耳棚室为整个园区的亮点,也是参观者最为感兴趣的去处。“吊袋耳”是一项凝结了东宁县耳农智慧与汗水的创新技术,经过多次试验与改良,其发展规模和管理技术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在相同面积下,“吊袋耳”摆放数量是传统大地摆放的6倍,每袋“吊袋耳”纯利润比大地摆放耳要高出2元多,其省工、省时、省力、上市早、品相好、无污染、效益高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耳农的追捧。
(三)良好交流平台。自2009年建成至今,该园区每年接待国内外数百批次、近万人次参观考察,共完成了五届全国黑木耳节的展示、交流任务,成为本县及周边县市定点学习交流场所。2012年,来自南非的国际蘑菇学会执委马特马里·范·格鲁宁对园区建设规模给予了高度评价,美籍华裔食用菌专家钟顺昌教授对“吊袋耳”发展表示了极大肯定,该园区为促进全国黑木耳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展示交流平台。
二、高水平管理,促进效益整体提升
(一)科学统一标准。园区在高标准建设的基础上实行高水平管理,达到“2控”、“3好”、“5化”、“8统一”,即控温、控时;环境好、品质好、效益好;设备现代化、品种优良化、操作规范化、指导科学化、管理制度化;统一打床标准、统一床上覆膜、统一摆放间距、统一遮阳网、统一晾晒架、统一看护房、统一检验检测、统一美化绿化。从菌种培育、整地摆放到田间管理再到采摘晾晒等生产全过程严格按照《无公害黑木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操作。
(二)借智合作发展。园区与中国食用菌协会、黑龙江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共建关系,“联姻”后,园区充分利用农业科研权威机构的优质科技资源,借智发展,以智求胜,先后示范推广新技术8项,开展菌种对比、替代料、营养调节剂等试验9项。合作共建,切实提高了科技在园区生产管理中的利用率、贡献率,最大程度地发挥了科技创新的带头示范作用,推进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创新技术“吊袋耳、元宝耳、越冬耳”已经成为产业高效益的新支点。
(三)效益可观喜人。园区各种先进生产要素的集中应用与实施,使原先处于观望状态的耳农争先恐后入驻生产,目前,入驻耳农已达300户。2013年,园区共摆放木耳1000万袋,总收入4500万元,纯收入达3000万元,其中,“吊袋耳”实现1000万元,创下了亩收入最高20万元的纪录。目前耳农滕金正在自家棚室里进行“拔大毛”式采摘,2013年7万袋吊袋让其将20万元收入囊中,今年更是干劲十足,“园区里设施全,种出的木耳不愁卖、价格高”,说起入园以来的感受滕金喜上眉梢。
三、高效能辐射,带动产业飞速发展
(一)村村户户生产。东宁县共计102个村,目前,在 “市场带基地、基地连农户”模式带动下,真可谓是“村村生产、户户栽培”,随便在哪条路上走一走,映入眼帘的皆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黑色海洋。目前,总量100万袋以上的村100个,其中1000万袋以上的村26个,2000万袋以上的村10个,3000万袋以上的村2个。2013年,全县发展总量达到12亿袋,吊袋棚室达到3405栋,占全省吊袋棚室的62%,总面积150多万平方米,吊袋数量达1.2亿袋。
(二)收入领跑全省。2013年,全县木耳干品达到5700万公斤,占全国六分之一强;销售收入突破36亿元,其中“吊袋耳”销售收入突破4亿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13300元,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79.7%,拉动人均收入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县10万农民中超过85%的人从事与黑木耳相关产业发展,其中黑木耳经纪人就达1000多人;立足黑木耳,激活一盘棋,以农业带动二三产业全部增加值达到34亿元,占全县GDP25%,黑木耳让10万农民在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土地上就实现了发财致富梦。农民组团进城购楼、组团购置家庭小轿车、“城里居住乡村务农”两栖式生活正是目前东宁县农民的真实写照。
(三)生产理念升级。近几年,随着原材料逐年紧缺,黑木耳每袋生产成本均上涨1元左右,在成本上涨幅度高于价格上涨辐度所带来的不利局面逼迫下,东宁县以园区为先导,更新管理理念,先行向缩小规模要效益,从提高单产高品质中求生存。实践表明,在缩小规模、变粗犷生产为精细、生态、集约管理之后,由于木耳大小、品相、色泽、口感等均胜出一筹,耳农收入不但不减,每袋反而增加1-2毛钱。目前,东宁县耳农已经逐步实现了向追求总量要效益为向提高单产高品质的华丽转身。东宁镇太平沟村耳农李忠军亲身经历充分印证了精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必要性。2012年,他发展了4万袋,每袋产菜1.7两,每袋纯挣4.5元,纯收入高达18万元,2013年,他扩大规模发展了7万袋,由于量大、人少,管理没跟上,木耳在品相及价格上均不如往年。今年,他吸取教训,只发展了5万袋,用他自己的话说,要用最小的规模创造最大的价值!
东宁县,这个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的边陲小县,以园区为核心,用园区来带动,实现了全县黑木耳产业的大发展、快发展,目前,全县200万袋以上的园区达26个。不到这里的人们很难想像,就是这没有华丽外表却被百姓称作“黑牡丹”的小小黑木耳成就了东宁县,“中国黑木耳第一县”、“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先进示范县”、“绿色黑木耳生产基地县”等众多荣誉让东宁县黑木耳红遍全国、走向世界,东宁县农民也将这小小黑木耳演绎到了极致,将其从一个襁褓婴儿培养成为了今天的强壮青年,成功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有人形象地说,今天中国百姓的餐桌上,每5盘黑木耳就有1盘来自东宁县,期待明天,这个数字骄傲地出现在世界人民的餐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