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高新区:去年八成企业涨薪 新兴产业带动薪酬攀升
本月初,天津高新区2014年度薪酬调研成果出炉,根据这份超过200家企业样本参与的调查显示,高新区2013年调薪幅度达12.2%,近八成企业对其薪酬水平进行了上调。
高新区八成企业调薪
负责本次调研的高新区人社局相关人士介绍,今年6月薪酬调研项目全面启动,针对2013年区内企业薪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从中分析问题。调研得到区内广大企业的支持,有效样本企业超200家。在历时5个月的调研后,人社局为区内企业提供了包括《高新区企业薪酬管理分析报告》《高新区综合版薪酬调研报告》在内的7本报告书,报告书从职位匹配、职位描述、职位薪资构成、薪资分位值等多角度向企业提供了区域岗位薪酬状况。
此次薪酬调研项目选取的样本企业围绕高新区六大支柱产业展开,其中制造行业占31.0%,高科技行业占27.6%,销售贸易行业占5.2%,化工、酒店餐饮、资讯教育行业各占3.4%,医疗、金融、房地产行业各占1.7%,其他行业占20.9%。
调查结果显示,在高新区6大支柱产业中,高于人均成本水平的行业有三类:新能源行业(8.24万元)、航天航空业(9.88万元)、现代服务业(9.01万元)。在人工成本构成众多要素中,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所占比重最高,为70.96%;其次是保险费用,为14.82%;然后是福利待遇,为4.89%,这三者累计达到90%。
参与本次调研工作的高新区人社局温军旗科长向本报记者介绍,在员工所关心的薪酬上调数据方面,高新区2013年调薪幅度达12.2%,近八成企业对其薪酬水平进行了上调,有27.1%的企业薪酬增长幅度在8%以下,有29.8%的企业薪酬增长幅度在8%——12%,有26.6%的企业薪酬上涨比例达12%——15%之间,另外有两成企业的薪酬维持在去年水平。从数据情况看,天津高新区总体薪酬水平相比天津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的薪酬水平差异在逐步缩小,调薪幅度也比较快。
调研结果让涨薪有据可依
在高新区走访中记者了解到,本次薪酬调研得到了区内200多家企业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对于企业来说,最终出炉的7本报告书将作为他们制定下一年度企业薪酬体系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参与本次调查的一家新能源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我们企业来说,最关心的是企业薪酬是否和区域平均水平相当,如果过低或者过高,就说明我们自身需要调整。”这位负责人说,报告书中将新能源等几大重点行业进行了细分,根据不同职位都有相应的调研结果,其中单是新能源行业就细分出百余个职位,并有详尽的薪酬调研结果。“像‘IT工程师’,高新区企业平均薪酬为9.1万元,而我们企业则在8.5万元水平,那么在接下来的薪酬制定中,这类员工的调薪幅度就要大一些,像‘人力资源专员’高新区企业平均值是8.16万元,而我们企业对该职位的待遇已接近9万元,那么我们接下来对这个职位的调薪幅度就会相应小一些。从帮助公司制定薪酬标准上说,高新区人社局每年组织的薪酬调研都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走访中,不少企业表示,合理制定薪酬体系一直是企业最为关心的重要课题,高新区所提供的驻区企业薪酬调研成果,能够帮助企业全方位了解自身的薪酬水平在行业中所处的具体位置,使企业在进行薪酬调整时做到有据可依,同时,也能有效缓解区域内人力资源竞争,保证区域内同类行业的协同发展。
在职培训投入不足成企业通病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薪酬调查结果也真实反映了高新区企业在人力资源使用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各企业在高级人才引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一定不足,不到发达国家该类人才所占比重的二分之一。温军旗介绍,相比较高学历海外人才的引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在高新区更为突出,很多企业对于一线员工或者刚入职的大学生,在技能培训上的投入尚有不足。
调查显示,40%以上的企业员工培训投入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不超过0.5%,40%的企业人均培训时长在10学时以下,60%的企业尚未建立固定的培训中心,关于培训改善员工绩效,只有40%企业表示认可,以上也是导致企业在招聘应届大学生存在较大顾虑的重要因素。
“此次调查选取人事费用率、百元人工成本利润额作为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指标。人事费用率越低、百元人工成本利润额越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越高。
高新区2013年企业人事费用率为17.51%,人事费用率最低的三个产业分别为: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业、先进制造业;百元人工成本利润额最高的三个产业分别为:生物医药业、航天航空业、新能源产业。在列出具体数据的同时,我们也将企业不愿意在培训上更多投入的问题摆出来,目的就是让企业认识到,如果对一线员工的培训投入不够,那么直接导致员工工作效率的止步不前,比如刚入职的一线员工每天能干5件计件工作,经过周期性培训后,他就能成为熟练工,一天能做10件,企业的人事费用率就会降低,百元人工成本利润额就会相应提高,企业生产效益就越来越好,但前提是企业愿意在员工培训上进行投入。”温军旗告诉记者,希望通过调研成果,使企业认识到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促使企业主动进行人力资源调控,提高人力资本的利用率。
来源:渤海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