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曾东渡黄河抗日:战士们身披麻袋露宿街道
驱车从京昆高速芝川出口驶出,可以在半山腰上看到一座“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它由三片高大的竖向碑体和八个船形基座组成,寓意1937年9月扬帆东渡的八路军和艰辛的八年抗战。昨日,陕西抗战遗迹寻访团来到韩城芝川镇的八路军东渡黄河遗址,酒祭当年出陕抗战的英烈。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同年9月,八路军总部及其下辖115师、120师、129师三个师约3万余人,在朱德总指挥率领下,取道韩城,从芝川渡口东渡黄河前往山西,北上开展抗日斗争。
“渡河后的115师在平型关设下埋伏,一举击败日军王牌部队坂垣师团,从而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昨日,陕西抗战遗迹寻访团带队专家、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华腾说。
在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前举行祭拜仪式后,寻访团来到曾经的渡河地。由于黄河改道,曾经的河岸线已向东推移,少部分的河滩地被当地人种上了庄稼。寻访团全体成员站在河滩上面朝东方伫立远望,缅怀当年由此渡河出陕抗日的三秦儿女。
史海寻遗
>>渡河准备
筹集上百只大木船安排专人调动船工
据韩城地方志记载,为了做好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抗日,支援八路军顺利东渡,东渡前夕,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令地方政府负责八路军渡河各项事宜,中共韩城县委配合国民党县政府按期筹集了100多只大木船,并派专人负责调动船工工作。
1937年8月下旬,115师从三原县出发,8月30日进入韩城宿营一晚,8月31日从芝川镇东渡,首开八路军抗日先河。9月6日,120师从富平县庄里镇出发,于9月14日到达韩城。
据见证了八路军渡河的王筠老人回忆,八路军是由合阳的同家庄经太枣沟到韩城的,韩城沿公路各村镇搭牌楼、写标语,各小学教师、学生、村民夹道欢迎八路军。过境韩城时,八路军分住在东西范、大朋、论功、三甲村、马陵庄、城北、城南、姚家庄、芝川镇、西少梁、八仙镇等地。
>>渡河前夕
战士不骚扰群众身披麻袋露宿街道
虽然八路军在韩城只停留了短暂的时间,但王筠老人还记得,八路军在各村镇驻防时非常体恤群众,常帮助群众担水扫院,同时宣传抗日救国,教唱抗战救国歌曲。当地群众主动给军队送粮送草,做鞋袜,运送渡河需用的木板。军队军纪严明,群众送的红枣,军队坚持付钱再吃,损坏东西照价赔偿。
据其他人回忆,曾亲眼看到129师一支部队,在到达芝川准备渡河时,天气已经变冷,为了不骚扰群众,战士们都身披麻袋,在街道和屋檐下宿营,等到天明再住进群众家里,不愿给当地老百姓增加麻烦。所以,群众处处称赞:“八路军是救国救民的军队”。
东渡临出发前,朱德将部队有关领导和船工队长召集起来开会。朱德对船工队长说,“现在,我把渡河的一切权力交给你们,过河时部队坚决听从你们的指挥。”又对部队的同志说,“军令如山,水令比军令严,我们的一切行动都要服从命令听指挥。”
>>渡河当日
舵手们稳掌舵艄公船楼上细观水情
黄河河防有几百里长,为何要选择芝川作为渡河点?昨日,韩城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张涛说,“当时黄河河面宽阔,水流湍急,宛如天堑,不仅阻挡了日军攻入陕西,我军战士要东渡也非易事,芝川渡口最适宜过河。即便如此,当时的芝川渡口河面也有十多里宽,而且河水深浅不一,既有浅滩,又有漩涡,加之河水暴涨,水急浪高,行船十分困难。”
当年为八路军战士掌舵的船工曾经详细地回忆东渡的情景,被韩城市的文史工作者们保留下来:“为了保证抗日将士的安全,舵手们稳掌舵,抛锚工严阵以待,艄公站在船楼上细观水情,详查风浪,不时发出‘左舵’、‘右舵’的水令。在船工们的共同努力下,闯过了一个个险滩,战胜一次次恶浪,安全地把八路军指战员送往东岸。”
编辑:陈丹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