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用语首先应明白好懂

31.07.2015  12:23

  □杨东鲁(湖北作家)

  游杭州,两次文字邂逅触动神经。

  其一:“铁路到达”与“铁路出发”。到了杭州火车东站,下了火车,我习惯性地找“出站口”,怎么也找不到,急中生智,看到“铁路到达”几个字,方才恍然大悟。原来“铁路到达”就是出站口。自然而然地,在杭州火车站,进站口就变成了“铁路出发”。

  “铁路到达”和“铁路出发”,表述似乎洋气点,但火车站是公共场所,其指示文字应该以乘客为对象,通俗易懂,让乘客,即便是半文盲的乘客一看即明白。把“进站口”和“出站口”改为“铁路出发”和“铁路到达”,本人不敢苟同。

  其二:“由此前进”。西湖风景区有多个乘船点,比如“花港观鱼”、“钱王祠”等。游完三潭印月,找“花港观鱼”乘船点乘船返回,又找不到。原来,指示牌上明明白白写着:“花港观鱼,由此前进。”没有组团的外地零散游客每每走到这里,看到“由此前进”四个字即继续往前走。这一走过去又错过了乘船点。来回往返,左右寻问,方才回到乘船点。

  将“由此前进”写成“由此上船”不是十分明确,断不会产生歧义么?如果说把“进站口”和“出站口”改为“铁路出发”和“铁路到达”属于文字游戏的话,“由此前进”就属于戏弄游客了。

  使用语言文字的一条基本原则应该是让大众能够接受,接受方能传承。李白的“床上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多么通俗易懂啊!李商隐的诗晦涩难懂,仍是一句形象生动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流传最广。当代诗人顾城以朦胧诗见长,但他留下来的最好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却又如此好理解。臧克家先生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近乎白话,却成为名句。这些应该对我们有所启示。

  当今中国,语言文字存在着一些乱象。曾经的小学教材“的”、“地”、“得”不分,汉语言词典“账”、“帐”混淆,官方态度不可谓严肃。社会上,有旅游景点将男女洗手间标注成“化妆间”,让人急于大小便又不敢贸然进去。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正语言风应该成为国人的文化自觉。否则,我们就会沦为语言文字的“屌丝”,愧对祖先。

编辑: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