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电影谁来看?效果堪追问

11.02.2015  12:39

  政府斥巨资为民办实事,这是好事。公共保障,改善民生,民众无任欢迎。只是要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不是有钱就行,还要有心、有“计”、有效。譬如文化公共服务中的“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项目,其效果就堪追问。除了偏僻农村,或者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城乡结合部,公益电影可能还有吸引几位观众,而在城市、乡镇,甚至农村,家家都有电视、电脑,谁还会跑来看一场免费电影?不但公益电影,还有一些项目也是如此,如“农家书屋”,有些建在村干部家里,有的建在村委会,没有专人管理,村民借阅不便。有的“农家书屋”建成后,干脆一锁了事。

  正如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终究要转型一样,不问受众兴趣与现实需要、拍脑袋决定的包办型、粗放型公共文化服务也面临着一个转型问题。公共文化服务要怎么搞?在我看来不妨“两条腿”走路:在场馆等文化硬件建设上,公共部门可以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基础上多承担一些;在文化内容供应上,还是要放手给各类专业社会组织,他们在获得政府购买之后,向公众提供服务,并由服务对象对服务质量进行评分,作为下一次招标的依据。比如,让“私伙局”向政府申请文化活动费用,由他们组织业余曲艺活动,这样也很欢乐。 (连海平)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