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章旅行”是权力欲在作怪

01.07.2014  13:31

  辽宁省锦州市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是省级养老示范工程,也是市政府确定的2014年重点民生工程,原计划今年5月1日动工。可从2013年10月开始,尽管领导高度重视,并且由民政局一名副局长重点协调各种审批,可是历时8个月,经过39个单位,加盖了133个公章,仍然没有完成审批工作;下一步审批还要涉及7个单位,办理12大项审批手续。(6月30日《人民日报》)

  该工程市政府主要领导几次召开会议进行调度和催促,民政局一名副局长重点协调各种审批,然而,审批过程仍然速度迟缓。历经8个月时间,到6月17日为止,仍然没有完成审批工作。那么想而知,如果普通的市民想办点事,那还不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办事磨破嘴,签字盖章跑断腿”。为了申请一个批文,报建一个项目,跑上百个大大小小的“衙门”,盖数百个公章的现象事实上并非个例。

  据报道,西安一家公司为建加气站,从开始运作建站手续到建成投运,共跑了10多个部门,耗时两年多,其中仅政府部门的办理时间就有200多天,所盖公章多达120个;在广西玉林,一位65岁的老人,为了筹建一个花木市场,在10余个部门间来回“跑”审批,折腾了86趟,盖了100多个图章;更有甚者,宁波市一家建筑企业为竞标工程制作的竞标书,盖了14000多个章。这些现象也被人们戏称为“公章旅行”或“公章开会”。

  一个项目审批为何如此步履维艰?锦州的通报分析:客观原因是,目前行政审批顶层设计存在缺陷。但最主要的是个别行政机关存在着不作为、慢作为等作风问题。在该项目审批过程中,个别单位推诿扯皮、不敢担当、不负责任;个别行政机关将内部的办事环节变成外部的办事程序,造成交叉审批、重复审批,效率低下;一次性告知落实不好,主动服务意识不强,让办事者多次往返,办事拖拉,衙门作风严重。

  笔者以为,事实上造成“公章旅行”的原因,是在有的人眼里公章就是权力,有了公章就有了市场,有了发财之路。于是,公章成了权力“寻租”和经济“创收”的一种手段和工具。盖公章也就成了在过一道道的“权力关”、“吃拿卡要关”。这也直接催生推三阻四、雁过拔毛、办事效率低下的衙门作风,出现了“办事磨破嘴,签字盖章跑断腿”,为了申请一个批文,报建一个项目,跑上百个大大小小的“衙门”,盖数百个公章。

  因为公章里有“油水”可捞,各个职能部门都死抱着不放手握的审批大权,也导致公章泛滥。据报道,北京郊区某县改为区时,需要更换公章竟达上百万个。一个区就有上百万个公章,一个市、一个省又是多少,数量肯定更让人瞠目结告。以公章来谋私的单位也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居委会、村委会为居民开个证明都要收所谓的“盖章费”的咄咄怪事。

  “公章旅行”实质是以权力作为“生财”工具的一种“经济行为”的产物,其违背市场经济公开、公平的原则,不仅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人民群众的利益,更阻碍和贻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报道说,某地一位农民想办一个养鸡场,前前后后盖了270多个公章,跑了两年多,等手续办下来,市场行情已经发生了变化;一位外商在河南周口投资,一年多过去了,投资早已到位,可审批手续却仍没有着落,当初看好的项目,眼看就要成为明日黄花,其损失足以让他倾家荡产,外商在招商大会上失声痛哭……

  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不是用来“寻租”、“生财”的。利用公章作为“生财”的工具,无异于利用公章“打劫”,这是权力的腐败。杜绝“公章旅行”现象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呼声。然而,“公章旅行”何时休?“公章旅行”何时能画上句号?在大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树立机关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都有待我们有关部门下更多的功夫。

  
文/胡小达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