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西对症施策推进精准扶贫

28.10.2016  20:34

   

  黄崖子东北民俗旅游文化村的乔家菜馆。 本报记者高明摄

  依山傍水的兰西县城,发挥着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发展文化产业,以黄崖子景区为例,带动兰西镇永久村脱贫。事实上,兰西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精准扶贫聚焦发力,寻找对症良方。 

  记者了解到,2002年,兰西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2年,被确定为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特困县。据兰西县委书记王立波介绍,兰西县扶贫攻坚的总体思路目标是:深入实施“四兴四强”发展战略,突出“精准性”和“整体性”,坚持扶贫与扶志并举、“输血”与“造血”结合、外部条件和内生动力叠加,因人因户施策。 

  扶贫需先识贫明确“扶持谁” 

  扶贫工作的核心要义是“精准”,兰西县做到了贫困人口和致贫原因清仓见底,贫困人口一个不落下,非贫困人口一个不纳入。县、乡、村三级干部集中三个月时间对全县105个行政村770个自然屯逐户逐人走访调查,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全县共识别贫困户12848户,人口32304人。分析其中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学致贫等成因,明晰帮扶对象,为 

  精准扶贫打下坚实基础。 

  落实帮扶责任明确“谁来扶” 

  精准识贫明确帮扶对象,落实帮扶责任,明确谁来扶。据悉,兰西县实施县领导+乡镇、部门+村组、干部+农户、行业+对象、企业+项目(扶贫)、合作社+贫困户“六加”结队帮扶活动,创新“3211”帮扶机制,即县级领导包3户,正科级干部包2户,副科级干部包1户、乡镇一般干部和村三职干部每年每人包1户, 

  三年脱贫攻坚结成帮扶队子4100对。成立城乡两个大扶贫领导小组,书记、县长为第一责任人,农村由县委常委、统战部长负总责,城镇由主管城镇建设的副县长负总责。乡镇由包乡县领导和党委书记、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村由驻村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县委县政府,15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05个村逐级递交《扶贫攻坚责任书》,压实扶贫责任。还有就是创新实施“红色基因工程”。创新党建扶贫模式,让全县从乡镇村走出来的科级、股级干部,回到本乡本土定点定向结对子帮扶。年初以来,“红色基因工程”共为贫困户投入帮扶款物7000万元,实施扶贫项目2600多个,为贫 

  困群众办实事3000余件。 

  创新扶贫路径明确“怎么扶” 

  兰西县积极创新扶贫路径,实施产业扶贫、行业扶贫、把亚麻、民猪、蔬菜、文化旅游、互联网+“五大产业”确定为兰西脱贫主导产业。以产业升级与贫困户形成链接。亚麻产业是兰西的优势传统产业,工农关联度大、劳动密集型特点鲜明。目前已经形成了加工、营销、品牌建设等一条龙产业链。旭辉麻业、朝阳公司等30家麻企吸纳532名贫困人口进厂务工,年人均工资2万元;贫困户参与亚麻制品编织、粘贴画等达到1560人,年人均收入1.2万元。 

  聚焦“两不愁、四保障”,打造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精准脱贫模式。从财政、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实施扶贫政策,瞄准贫困村基础建设、造血产业和群众衣食住行,把各类涉农资金整合集中投放,重点部门帮扶重点贫困村,村户筹资酬劳有机结合。年初以来,投入贫困村建设资金2.4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7%,帮扶重点项目30多个。在住房保障上,启动实施城镇两年棚改攻坚战、“两失人员”幸福大院和农村泥草房改造项目。今年建设7处幸福大院,吸纳291名失能失智人员入住。预计到2017年末,所有贫困户全部有房可住。 

  此外,兰西县还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劳务输出扶贫、金融扶贫、能人带动扶贫、慈善扶贫、基础设施扶贫、专项资金扶贫等扶贫方式助推贫困户脱贫。兰西县实施的“雨露计划”,每年培训劳动力1.5万人,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劳务救助。 

  兰西县创造性地运用国家金融信贷扶贫政策,“政府+金融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重点打造“一扶多”金融扶贫模式,找到了老弱病残特困群体最直接、最现实的脱贫路径。对交通、水利、农业等重大工程项目集中攻坚。投资3.05亿元的安兰路正式竣工通车,西北5个重点贫困乡镇10万人出行和生产生活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投资9113万元的村屯道路硬化工程即将收尾,用两年时间,实现了全县所有贫困村屯水泥路“屯屯通”;投资16.59亿元的呼兰河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已有14个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5.03亿元。 

  兰西县从识贫明确帮扶谁、落实责任明确谁来扶、创新路径,明确怎么扶,牵住精准脱贫主线,创新精准扶贫模式,打通精准脱贫路径,力争到2018年脱贫摘帽。  (董新英 毕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