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又是一场资本泡沫?

23.02.2017  23:37

  2月20日,摩拜对外宣布,再次获得D轮后的新融资,自今年1月起,摩拜单车的融资已超过3亿美元。

  但并非所有的共享单车公司都像摩拜这么幸运。5天前,卡拉单车发布声明称,由于单车丢失率高,投资方已于2月14日撤资退出,导致在厂商生产好的4333辆单车无款提货,公司运营资金紧张,直到今日也未能恢复运营。

  融得了资,生;融不了资,死。资本市场冷静之后,对共享单车商业模式的拷问,也更加严苛,激烈的行业洗牌,随时可能上演。

   创业公司与厂商纷纷入局

  过去一年,共享单车的出现,点燃了资本市场的激情。根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仅摩拜、ofo、小鸣和优拜四家共享单车,就累计完成了15轮的融资。其中ofo在10月10日的C2轮中,单次融资达到1.3亿。在资本市场收紧的2016年,这样的融资成绩傲然于其他领域。

  而根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上述4家单车公司在内,目前市面上,至少30家公司加入了共享单车的激战之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座城市里,至少两家单车公司宣布将在单个城市的投放量超过10万辆。

  入局的这30多家单车公司,除了像摩拜、ofo这样的创业公司外,传统的自行车厂商也蠢蠢欲动,一些知名的互联网公司也希望跨界分一杯羹。

  在数据增长上,以ofo和摩拜为例,根据比达咨询的研究,从去年11月起,两家单车公司的周活跃用户数据增长明显,今年1月中旬ofo和摩拜单车周活跃用户数分别达到436万和421万。

  仅仅半年的时间,共享单车就在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迅速收割了一大批高粘度的用户,甚至,受共享单车的启发,共享电动车也应运而生,不过颇为嘲讽的是,在一些城市里,共享电动车甫一上路,就因为违反相关规定,而被要求下市。而事实上,共享单车繁荣的背后,也是经过了与相关部门多次的沟通、博弈,才得以在公共的道路上“无桩停放”的。

   国内规模之战延伸至海外

  不过,经历了2016年的疯狂之后,今年这两个多月时间里,资本市场传来的消息明显减少了,除了摩拜的这几次融资之外,其他单车公司鲜有融资消息的传出。与摩拜并驾齐驱的ofo最近一次的融资还是在去年10月份。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或许与共享单车运营模式单一、盈利手段不明朗有着重要关系。容易复制的模式,也使得共享单车在竞争上,更加偏重于规模扩张和闪电战,这也是几家主要的共享单车的生存之道。

  在此之前,曾有媒体对几家主要的共享单车的APP、骑行体验、单车质量等多个指标进行评测,发现市场排名前二的摩拜和ofo与市场份额较小的几个单车公司相比,在上述几个指标中,并不占有多大优势。反而,ofo的手动开锁、摩拜的高押金,都成为用户的槽点。

  在国内市场的规模战正酣时,共享单车又将目光瞄准了海外市场。摩拜单车曾表示,过去半年多的时间里,摩拜已经在认真地考虑国际市场了。并将新加坡作为瞄准的第一个国际市场。ofo也不甘落后,于2016年底发布了全球战略,在新加坡、美国硅谷、英国伦敦等地展开运营,首批投放单车2万辆。

  摩拜称,“摩拜单车”不是一家单车租赁公司,而是一家IoT(物联网)企业。通过使用沃达丰物联网的解决方案,摩拜希望向全球输出共享单车的价值。但是,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单车外出主要也是国内模式在海外的简单覆盖,效果如何,仍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观察。

  ofo创始人戴威对媒体表示,海外小黄车的成本略高,算上设计、制造、报关、运输,一辆车的成本在100-120美金。ofo在国内尚未实现盈利,出海后,ofo定价提高,比如在美国是1美元,在英国是1英镑,可能会有利润空间。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以进军海外市场为代表的新的“规模之战”,在一定程度上或许可以为单车公司在资本市场讲出更动听的故事提供铺垫。同时,也使得一家单车公司如果想在市场保持竞争力,就必须要有更多的资金投入进来。

   盈利模式仍不清晰

  “对于任何创业企业而言,都需要时间来探索商业模式,目前我们还专注于提高用户体验,暂时还没想盈利的事。”摩拜CEO在最近的一次媒体专访时,对于盈利模式依然讳莫如深。

  事实上,共享单车盈利模式不清晰,是今天的共识。小蓝单车CEO李刚在没有创办小蓝单车之前,曾对媒体说,不以赚钱为目的的创业都是耍流氓。但是,在创办小蓝车之后,他也选择了改口,“就算不考虑盈利,又能怎么样?”

  此前,多位共享单车的业内人士也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目前还没有到考虑盈利模式的时候,最主要的是做好用户体验。

  “想进入这个共享单车市场的财务和战略投资人非常多,目的各不同,有为自己产品提供协同效应的,有低价获取用户数据的,有希望获得高频用户入口的,为财务创新提供工具和场景的,为基金刷pr存在感的……不一而足,估计唯一大家都不提的是如何赚钱。”梅花天使创投合伙人吴世春曾这样对媒体表示。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那些大的共享单车公司,依然受着市场的追捧。只不过,在单车内战已接近尾声,并且没有新的模式出来的今天,那些新入局者,或者打算在“单车巨头”不愿进入的三四线城市里大展手脚的厂商,如果融不到资金,便很难再延续下去。

  曾经公共wifi也一度被资本追宠。但是近日,16WiFi对外宣布由于成本难以覆盖,关停了在广州、上海、深圳、佛山、福州、天津、长沙、杭州、海口、绍兴、开封等11座城市的业务,只留下了北京、昆明继续坚守。

  同样是做出行场景,有业内人士藉此提出担忧,在资金不足的时候,或者遭遇资本市场寒冬时,尚未有明晰商业模式的共享单车,是否会重蹈公共wifi的覆辙?

   靠收租金和押金度日能走多远

  不过,在厂商始终不愿或者不能清楚地描述商业模式时,十亿级的押金池给了人不小的想象空间。

  国内市场调研机构艾瑞咨询在2月14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摩拜单车今年第一周的周活跃用户量(WAU)已达584.9万人,环比增长约两成。摩拜单车的押金为299元,按照这个数据,摩拜的“押金池”规模已达17.5亿元。

  而事实上,摩拜在给媒体的回应中称,该公司的真实数据,要高于艾瑞咨询的研究报告,这也意味着摩拜的押金池规模可能不止这些。

  有媒体为这个资金池的使用做了一个投资规划。如果按照活期存款利率计算,年收益约600余万元;如果用于购买货币市场基金,收益一年或可达5700万元(对照余额宝2月16日七日年化收益率3.628%计算);若用于购买银行理财或者其他投资,收益或许更高。

  不过,无论是ofo和摩拜均否认,会将押金池的资金用来进行投资。同时,一些市场份额较小的共享单车,押金池则没有那么客观。甚至新入局者为了迅速占领市场,推出免押金的优惠。

  但可以肯定的是,押金对于共享单车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统计,在用户数远超投放车辆数的单车行业,押金的收取可以减轻车辆生产投放带来的资金压力。

  除了押金之外,租车费用对于共享单车来说,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如果按照摩拜584.9万人次的周活量来看,每周仅收取的租车费用,便有不少。

  摩拜单车的一位内部人员曾向记者透露,目前市场上的共享单车依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投入的单车,在数周之内,就可以收回成本。ofo的一位高管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在当时,ofo前一轮的融资尚未开始使用,租车费用的沉淀可以应付资金的流动。

  然而,作为一项备受资本追宠新的共享经济样本,如果仅仅是依靠收租金和押金度日,它的前景能有多远呢?

  (南方日报记者王伟凯)

编辑:金永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