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奎县关于农业转移妇女城镇融入状况的调研

13.06.2014  23:13

  随着我县招商引资产业项目的蓬勃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和城镇化建设的强势推进,我县农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产生了大批剩余劳动力,其中农村妇女劳动力占40%以上,为了深入全面了解农村妇女转移城镇基本情况,更好地提高农业转移妇女创业就业能力,提升农村妇女与城市文明相适应的综合素质,近年来,我们望奎县妇联在针对妇女如何融入城市这一问题上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
  一、基本情况
  望奎妇女总数223982人,其中农村妇女89327人,农村转移妇女在3.5万人左右。其中,务工的有1.4万人左右,占转移总量的40%;从事家政服务的2600人左右,占7.4%;从事商服类的6000人左右,占17.1%;从事异地农业服务的有1.2万人左右,占34.2%;其他各业的占1.3%。这部分人群根据年龄段、受教育程度、所掌握的劳动技能等方面,选择不同的行业。转移形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季节性外出。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决定了农村妇女劳动力的相对剩余。第二种是离土不离乡。在本县、乡(镇)从事企业和第三产业。这种情况在我县占的比例最大。第三种是离乡不离土。她们虽然从家乡走了出去,但还是没有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主要是从事异地农业生产。第四种是基本脱离了农业生产。常年在外从事其它行业,有的干脆举家搬迁到从事劳务的地方,这种情况在我县占的比例也相当高。
  二、主要做法
  1、强化宣传,引导农村妇女劳动力转变观念。在农村妇女中普遍存在小富即安、故土难离的思想,认为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要迈出劳动力转移的第一步很难。为此,我们从强化宣传入手,挖掘农业妇女转移城镇的好典型,用事实说话,改变农村妇女的传统观念。望奎镇厢红六村张桂兰就是成功转移的典型,望奎镇土地较少,但离县城近,信息掌握快,交通便利。土地流转后,张桂兰带领全村50多名妇女从事扎笤帚,并总结出妇代会+协会工作模式,仅此一项,年人均创收达到了3万多元,该村也成为全县有名的笤帚专业村。6年前的先锋镇厢白四村良种场屯生活条件很困难,214户村民住的基本上都是泥草房,近年来,随着开发区各企业的增多,全村300多名妇女到双汇、良源食品等企业工作。现在家家盖起了砖房,部分村民还有了私家车。
  2、加强培训,提升农村妇女就业创业本领。针对农村转移城镇的妇女普遍存在文化低、缺技能,进入城镇后找不到合适职业这一难题,我们妇联主动介入,依托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了妇女创业就业培训基地。根据市场需求和转移妇女的接受能力,开展了烹饪、月嫂、缝纫、财务、电脑、家政服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3年来,累计培训农村妇女劳动力3000人次,她们中的很多人都逐渐成长为本行业的佼佼者和带头人。宏达社区居民柳秀华,通过参加亚麻编织培训后,开了一个汽车座垫加工小店。开店的第一年编了1000多套,年收入2万元。看到商机的她,在县妇联的帮助下,组织下岗女工、失地农民和家庭妇女参加编织培训。就这样,一个小型的加工厂建起来了,辐射带动周边的留守妇女、流动妇女、下岗职工、陪读妈妈再就业1000多人,平均年收入1万多元。惠七满族镇妇女湛迎娟,常年在外打工,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了妇女创业就业培训基地组织的烹饪培训,开起了夫妻店,年收入达到3万余元。通过几年的经营她们的夫妻店不断扩大规模,带动多名失地妇女和留守妇女就业,饭店年收入达10万元。
  3、搭建平台,多举措、多途径促进妇女劳动力转移。一是搭建供需平台。一方面,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网络健全、信誉度高的优势,建立劳动力转移输出基地。另一方面,与劳动部门和用工单位联合,通过举办春风送岗位劳务招聘会等活动,及时提供信息服务、就业指导。二是搭建品牌平台。通过采取公司运作、吸收加盟等方式培育出以“龙妹”家政服务中心、“0313” 家政服务中心、“妈妈车间”企业招工特区为代表的一批有影响的家政品牌,吸收和安置了大批农村转移城镇妇女,提高了妇女就业和服务城镇居民的能力。三是搭建渠道平台。建立妇女手工编织协会,开发适宜妇女从事的来料加工项目,拓展转移就业空间,通过“编织小产品,实现就业大舞台”,帮助农村转移城镇妇女“家庭生产两不误”。厢白满族乡后头村妇女王桂梅通过从事柳编生产加工,辐射带动周边5个村转移城镇妇女600余人,人均年可实现收入2万元。四是搭建融资平台。对于有较强市场意识和管理能力且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村转移城镇妇女,县妇联积极对上争取并及时提供小额贴息担保贷款,自2010年以来,共帮助农村转移妇女协调申请小额贴息担保贷款1200人次,累计金额6066万元。累计开展免费SYB创业培训500期,全面落实了创业扶持政策,为她们提供了全方位的创业指导和资金扶持。灵山满族乡妇女王莉艳,土地流转后,看到了市场饮用水的商机,利用家乡千年古泉进行开发,生产天然泉水,并于2012年7月份正式投入生产,日生产迪浪奇牌天然饮用泉水2,000余包。生产运营中,由于资金短缺,企业发展遭遇瓶颈,导致工厂无法正常生产销售。多方求助无果,得知这一情况后,县妇联为其解决燃眉之急。两年来,先后在妇联申请妇女创业小额贴息贷款30余万元。现在产品已销往望奎各大超市、宾馆,辐射青岗、兰西、海伦、明水、绥化、哈尔滨等周边城市,不但实现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解决了30余名转移妇女的就业问题,年人均收入2万余元,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改写了望奎没有自己品牌饮用水的历史。
  4、部门联动,维护农村妇女劳动力合法权益。针对多数农村妇女法律意识淡薄的现实,我们会同司法局、劳动局等多家单位联合组成宣讲团,向转移妇女宣传法律知识,增强她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同时,采取提倡劳务输出规模较大的中介组织、输出单位或乡镇,跟踪服务到输出地,协调与用工企业的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购买人身保险等方式,使转移妇女在工作中享受到劳动保障,从而有效维护了她们的合法权益。海丰镇妇女李玲与纸箱厂最后一份劳动合同期限至2012年12月31日止。2012年5月2日起李某开始休产假。纸箱厂通知李玲,称“自2012年6月起,双方劳动合同终止”,公司为李玲办理退工手续。李玲曾多次找到该工厂,协商无果,最后在县妇联的帮助下,按照《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及《劳动部关于〈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问题解答》规定,确认纸箱厂以休产假为由终止合同没有法律依据,并帮李玲要回剩余拖欠工资。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再就业技能偏低是影响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素质障碍。和全省乃至全国一样,我县广大农村妇女也普遍存在科技文化素质较低,专长较少,再就业的本领较差,适应的工种极其有限,就业层次较低的共性问题。随着科技融入第三产业速度的加快,这类工种的份额势必将越来越少,广大农村妇女劳动力的再就业能力如不尽快提高,将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家庭负担拖累是影响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心理障碍。转移妇女离家后,留守子女无人教育、老人生活无人照顾,直接影响到工作的精力。留守儿童因长时间不和父母在一起,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与父母的交流,处于“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的“三缺困境,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行为和习惯偏差,安全和教育隐患。而留守老人也面临着情感、经济供养、医疗费用、生活照料等问题。
  3、住房租购问题是影响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障碍。以望奎的租房价格为例,租一个两室一厅70平方米左右的楼房要在1万元左右,再加上取暖费用,租房一年的支出在12000元左右,租购的价格与转移妇女的收入不成比例,租房已经花去她们大半的经济收入。买房更是不切合实际。安居问题,直接影响了转移妇女的积极性,甚至从城镇倒流回农村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4、户籍制度束缚是影响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体制障碍。目前转移出的农村妇女劳动力中,有一部分常年在城镇务工经商,基本与农活脱勾,属于纯转出的剩余劳动力。其子女随务工父母到城内入学、入托,需要提供城内户口和城内房照,这一要求就使这部分学生无法取得与城内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导致这部分人群在就业、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许多困难。
  四、对策与建议
  1、加大培训力度,让更多的农村妇女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一方面,要强化师资力量。随着企业种类的增多,用工需求的增加,导致妇女创业就业培训基地的师资力量不足,培训内容单一,知识面窄。目前,部分培训内容得去哈尔滨请专家讲授。针对这一问题,建议能多为培训基地的教师提供出去学习的机会,或者招聘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授课,从而提高师资力量;另一方面,要开展对口培训。要帮助农村妇女劳动力寻求就业门路,及时掌握和了解企业用工信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自办、联办、协办等方式大力开展培训。坚持培训与企业需求、培训与上岗就业相结合,重点突出符合女性特点和市场急需的电子信息、家政服务、餐饮服务、服装加工等热门专业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同时加强法律道德、健康保健等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帮助农村妇女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技能。
  2、加大保障力度,协调帮助农村妇女劳动力解除后顾之忧。为了有效缓解留守儿童学业失教、留守老人生活失助、亲情失落、心理失衡、安全失保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加快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各种城乡隔离制度。实行务工妇女“城市待遇”,让她们可以在区域范围内自由迁徙流动,子女到父母务工地就近入学,使其子女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对子女外出务工的“空巢老人”,要组织志愿者和社区服务队,定期帮助老人解决生活各类难题,协调用工企业也应该每年给务工妇女固定的带薪探亲假和休假,另外对住房租购的问题,建议用工企业在厂房规划中,设有家庭型企业职工公寓。
  3、发挥妇联组织作用,帮助农村妇女劳动力更好地融入城镇。妇联是妇女的“娘家”,一定要在妇女融入城镇上发挥职能作用,尽可能的建立健全各级妇女组织,靠组织发动、靠组织维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积极发挥各级妇女组织在帮助、促进转移妇女城镇融入上的依托作用,鼓励广大农村妇女就近就地从事非农产业,提高妇女的权益地位,确保同男性有同样的就业机会,进一步扩大妇联组织在转移妇女中的认同感、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高转移妇女参与妇联组织活动的积极性、自发性和自觉性。